中医学中人体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包括各组织器官的内在体液和分泌物,如胃液、肠液、唾液、关节液,习惯上也包括代谢产物中的尿、汗、泪等。津液以水分为主体,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之一。各种津液因性质、分布和功能不同,又分为津和液两类。存在于气血之中,散布于皮肤、肌肉、孔窍并渗入血脉,清而稀薄,流动性较大,具有湿润作用的称为津;灌注于关节、脏腑、脑髓、孔窍等组织,稠而浓浊,流动性较小,具有滋养作用的称为液。津与液二者本质相同,均来源于饮食水谷,二者相互影响、相互转化,故往往津液并称。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过程,涉及多个脏腑的生理活动。如胃的受纳,小肠的吸收,脾的转输,肺的宣发肃降、通调水道,肾的蒸腾气化,三焦为通道等。津液主要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如果津液的输布、排泄失常,就会滋生水饮或酿生痰浊,出现一系列病理变化。
生成、输布、排泄
津液的生成源于饮食水谷,经胃的受纳、腐熟、消化,精微部分下传小肠,经小肠分别清浊,吸收其中有营养的水谷精微,向上输送到脾,糟粕部分下传大肠,大肠吸收糟粕中残余水分,形成粪便,从肛门排出。津液的输布主要由脾、肺、肾和三焦完成。如《素问·经脉别论》所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简要地概括了津液的生成、输布、排泄的代谢全过程。
生理功能
津液有滋润和濡养的功能。津液以水为主体,有很强的滋润作用;有多种营养物质,有营养功能。津较清稀、含水量多,其滋润作用大于液;液较稠厚,营养丰富,其营养作用大于津。分布于体表的津液滋润皮肤、温养肌肉,使肌肉丰润、毛发光泽;体内的津液能养脏腑,维持各脏腑的正常功能;注入孔窍的津液能使口、眼、鼻等九窍滋润;流入关节的津液能滑利关节;渗入骨髓的津液能充养骨髓和脑髓;进入血脉的津液成为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使血液充足、环流不息。在正常情况下,人体阴阳之间处于相对的平衡状态,津液作为阴精的一部分,有调节阴阳平衡的作用,以适应外界的变化。如寒冷的时候,皮肤汗孔闭合,汗不能出,下降膀胱而使小便增多;夏暑季节,汗多则津液减少下行,小便就减少。当体内丢失水液后,则饮水以增加体内的津液。由此进行体液的调节,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
主要病证
津液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又是人体功能活动的产物。津液的改变,可直接影响人体生理机能而发生疾病。临床见到的津液病证很多,主要有:①津液不足。可因生成不足和耗损过多而引起。缺乏饮水、脏腑功能失调、水不化津等可致生成不足;大量出汗、剧烈吐泻、过多利尿可使津液耗损过多。主要表现是口渴咽干,唇焦舌燥,皮肤干皱甚至干瘪,目涩鼻干,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舌上少津,脉细数等症。持续高热,耗伤津液,也可致津液不足(见津液亏虚证)。②水液内停。指人体内非生理性的水液停留,是津液代谢失常的病理结果,多因肺、脾、肾对津液的输布、排泄发生障碍,如肺脏失于宣降,气不布津;脾脏不能运化,水不化津;肾脏失于开阖,水气泛溢等,使机体的局部或全身停积过量水液,表现为水肿、痰多、腹胀、泻泄、小便不利等。
津液的病证影响多脏腑的功能,如津液不化、停滞为水饮,水饮侵凌心脏,则出现心悸;水饮上犯肺脏,则见咳嗽;水饮停于胸胁,则见胁下胀满、咳唾疼痛;痰饮停于胃肠,则见胃胀纳少、恶心呕吐、肠鸣泄泻、口黏乏味;痰结咽喉,则咽喉梗塞不利;痰留经络,则见肢体麻木、半身不遂等。此外,由于津液与气血关系密切,津液停滞不化,就会导致气机阻滞;津液亏乏,造成血燥生热,或血液流通欠畅引起血瘀;津液丢失过多,也可能形成气随津液外泄,出现冷汗淋漓、四肢厥冷等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