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作用对人体部位的选择性。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归指作用的归属,经是脏腑经络的概称。归经理论将药物的作用与人体的脏腑经络密切联系起来,为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依据。早在《周礼》、《内经》、《神农本草经》、《名医别录》等古籍中已有五味作用定向定位的概念。唐代《本草拾遗》和宋代《本草衍义》等都对药物定向定位的归经作用有所论述,构成归经理论的雏形。金代《珍珠囊》和元代《汤液本草》等把归经作为药性的主要内容,标志归经理论已经确立。明代《本草品汇精要》、《药品化义》均把“行某经”、“入某经”作为论述药性的主要内容;清代《要药分剂》正式列出“归经”名称,并采用五脏六腑之名加以论述,使归经理论日趋完善,沿用至今。
归经理论是以脏腑经络学说为理论基础,以药物所治的具体病证为依据总结出的用药规律。由于经络沟通人体内外表里,所以一旦机体发生病变,体表病变可通过经络影响到内在脏腑;反之,内在脏腑病变也可以反映到体表上来。因发病所在脏腑及经络循行部位不同,临床所表现的症状也各异。如心经病变多见心悸失眠,肺经病变常见胸闷喘咳,肝经病变每见胁痛抽搐等症状。临床用酸枣仁、琥珀能治愈心悸失眠,说明它们归心经;用桔梗、苏子能治愈胸闷喘咳,说明它们归肺经;而选用白芍、钩藤能治愈胁痛抽搐,则说明它们归肝经。至于某些药物一药归数经,是指其治疗范围较为广泛。如山药归脾、肺、肾三经,功能补脾肺肾、益气养阴、涩精止带,用治脾虚泻泄、肺虚喘咳、肾虚遗精、带下尿频等多种病证。此外,按照六经辨证理论和用药经验,麻黄、桂枝为太阳经药,石膏、知母为阳明经药;按照温病学派的卫气营血及三焦辨证理论和用药经验,银花、连翘为卫分药,石膏、知母为气分药,生地、犀角及赤芍、丹皮为营分、血分药,又黄芩主入上焦、黄连主入中焦、黄柏主入下焦等。还有依据中药自身特性(形、色、气、质)的归经理论。如连翘心,其形似心,主入心经以清心降火;白芨色白,入肺以补肺生肌;砂仁气味芳香,入脾、胃经以醒脾开胃;代赭石重镇潜降,入肝经以平肝潜阳等。
归经理论给临床辨证用药提供了重要依据,如热证有肺热、胃热、肝热等不同见证,若肺热气喘咳嗽,当用桑白皮、地骨皮等肺经药以清泄肺热、止咳平喘;若胃热齿龈肿痛,当用生石膏、黄连等胃经药以清泄胃火、消肿止痛;若肝热目赤翳障,则用菊花、龙胆草等肝经药以清肝泻火、明目退翳。药物归经部位还有主次之分。如黄芩主清肺火,兼清胃、胆、大肠、小肠诸经之火。由于脏腑经络之间的病变可以相互影响,所以某经病变并不单用某经的药物。如肺病见脾虚时,每用补脾之药促使肺病痊愈,称为“培土生金”;再如肾阴不足、肝阳上亢,每用滋阴潜阳的肾经药获效,称为“滋水涵木”。同归一经的药物,因其四气五味、升降浮沉的不同,治疗作用也各异,因此,必须相互结合、全面分析,才能准确地指导临床用药。掌握药物的归经理论,还可以探索药物的潜在功能,如益母草归心、肝、膀胱经,是一味活血调经的妇科常用药,近年来根据益母草归心经、心主血脉的理论,用其治瘀血痹阻心脉的胸痹证(血瘀型冠心病、心绞痛)取得了良好效果,实验也证明益母草确有抗心肌缺血、抗心绞痛、抗实验性心肌梗死及抗血栓形成等药理作用,从而发掘了益母草的新效用,扩大了使用范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