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肺胀
  发表日期:2020年3月10日  共浏览544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医以肺气胀满,不能敛降为主要特征的肺系疾病。临床表现为胸部膨满、胀闷如塞、喘咳上气、痰多,甚则肢体浮肿等。西医学的慢性气管炎合并肺气肿、肺源性心脏病、肺性脑病等,均可参考肺胀辨证论治。

肺胀的发生多因久病肺虚痰阻所致,常因感受外邪使病情加剧。其病情变化,往往由肺影响及脾,使脾失健运,导致肺脾两虚;亦可肺虚及肾,肾不纳气,致气喘日益加重;且肺与心脉相通,肺虚治节失职,久则病及于心。病理因素主要为痰浊水饮与瘀血兼见、交相为患:一般早期以痰浊为主,渐至痰瘀并见,终至痰浊、血瘀、水饮错杂为患。病理性质为本虚标实,感邪时偏于标实,平时偏于本虚。偏实者须分清风寒、风热、痰浊(水饮)、痰热,偏虚者当区别气(阳)虚、阴虚的不同。标实者根据病邪的性质,分别采用祛邪宣肺(辛温或辛凉),降气化痰(温化或清化),温阳利水,甚或开窍、熄风、止血等法。本虚者当以补养心肺、健脾益肾为主,正气欲脱时则应扶正固脱。

常见证型有:①气虚痰壅。证见咳嗽痰多、色白黏腻或呈泡沫状,短气喘息、稍劳加重,畏风,易汗出,中脘痞闷,纳食减少,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腻或浊腻,脉小滑。治宜化痰降气、健脾益肺,用苏子降气汤、三子养亲汤、六君子汤加减。若痰饮久蓄,由外感风寒而诱发,恶寒发热,喘咳痰多,背冷,舌苔白,脉弦紧,是为表寒里饮,用小青龙汤;兼见不汗出而烦躁者,加石膏。②痰热郁肺。证见咳逆喘息气粗,烦躁,胸闷,痰黄或白、黏稠难咳,身热微恶寒,有汗不多,溲黄便干,口渴,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数或滑数。治宜清肺化痰、降逆平喘,用越婢加半夏汤合桑白皮汤加减。③痰蒙心窍。证见神志恍惚,谵妄,烦躁不安,表情淡漠,嗜睡,昏迷,咳逆喘促,伴见肢体动、抽搐,苔白腻或淡黄腻,舌暗红或淡紫,脉细滑数。治宜涤痰开窍熄风,用涤痰汤加减,另服安宫牛黄丸或至宝丹;抽搐者加钩藤、全蝎,另服羚羊角粉;血瘀明显、唇甲紫绀者加丹参、红花、桃仁;如皮肤黏膜出血、咯血、便血色鲜者,加水牛角、生地、丹皮、紫珠草等。④肺肾气虚。证见呼吸浅短难续,声低气怯,甚则张口抬肩、倚息不能平卧,咳嗽,痰白如沫、咳吐不利,胸闷,心悸,形寒,汗出,舌淡或紫黯,脉沉细数无力或有结代。治宜补肺纳肾、降气平喘,用平喘固本汤合补肺汤加减。若肺虚有寒、怕冷、舌质淡,可加肉桂、干姜、钟乳石;兼有阴伤、低热、舌红少苔加麦冬、生地、玉竹;气虚瘀阻、颈脉动甚、面唇紫绀明显,加当归、丹参、桃仁、红花;如见面色苍白、冷汗出、喘息、肢凉、脉微、喘脱危象,急用参附汤送服蛤蚧粉或黑锡丹。⑤阳虚水泛。证见面浮肢肿、甚则周身悉肿,腹胀满,心悸,喘咳,咳痰清稀,中脘痞闷,纳食减少,小便量少,怕冷,面唇青紫,舌胖质黯、苔白滑,脉沉细。治宜温肾健脾、化饮利水,用真武汤合五苓散加减。

肺胀的预后和转归,与患者的体质、年龄、病程以及治疗是否及时有密切关系。因此病多属渐积而成,病程缠绵,经常反复发作,难期根治;老年患者如发病后未及时控制,极易发生变端。如见气不摄血,咳吐泡沫血痰或吐血、便血;或痰迷心窍,肝风内动,谵妄昏迷,震颤、抽搐;或见张口喘气,神昏冷汗,肢冷,脉微欲绝者,乃阳气欲脱之危候,预后不良。

肺胀的预防应重视原发病的治疗,防止感冒。尤其秋冬季节气候变化之际,需避风寒,适寒温,节饮食。吸烟者应戒烟,有水肿者应进低盐或无盐饮食。


Google
 
上一篇:肺阴虚证
下一篇:粉刺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38]
 · 北京大观园 [36454]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8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76.172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