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通过滋润濡养脏腑组织以治疗阴虚证的方法。又称滋阴、育阴、养阴、益阴。属治疗八法中的补法之一。人体的阴液对脏腑组织有滋润濡养的作用,当阴液不足,脏腑组织失去滋润濡养而发生的病证称阴虚证。生理上人体阴阳维持着动态平衡。阴虚,阳即失去制约,并会出现火旺的证候,故补阴常与降火配合使用。补阴能补充人体的阴液,濡润脏腑组织,增强脏腑功能,恢复机体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治疗由阴虚所导致的各种病证。补阴法常用于治疗形体消瘦,口咽干燥,两目干涩,眩晕,耳鸣,干咳少痰、痰中带血,胃中灼热等。若兼见五心烦热、潮热盗汗、舌质红绛、脉细数等阴虚火旺证,可用滋阴降火法。在用药方面多选用甘寒滋润以及清虚热的药物,如生地、麦冬、百合、熟地、山萸肉、知母、黄柏等。常用方剂有沙参麦门冬汤、天王补心丹、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等。
不同脏腑的阴虚证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其治法和用药也有差异,故补阴法有补心阴、补肺阴、补胃阴、补肝阴、补肾阴等法。潮热和盗汗是阴虚火旺证中常见的症状。潮热宜用滋阴清虚热方法,方如秦艽鳖甲散等。盗汗宜用滋阴降火敛汗方法,方如当归六黄汤。肾阴为人体阴液的根本,肾阴对各脏腑组织起着滋养濡润的作用,肾阴不足可导致其他脏腑阴液的不足,如引起肝阴虚、肺阴虚等,故补肾阴在补阴法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临床注意:①因实热或感受外邪所致的发热、口渴、自汗出等病证,不宜用补阴法治疗。②因温燥药易伤阴液,故阴虚证忌用温燥药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