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通过温煦脏腑组织以治疗阳虚证的方法。又称助阳。属治疗八法中的补法之一。中医学认为,人体的阳气有温煦脏腑组织的作用。阳气不足,脏腑组织失去温煦而发生的病证称阳虚证。补阳能补益阳气,温煦脏腑组织,增强脏腑的功能,恢复阴阳之间的动态平衡,治疗由阳虚所导致的各种病证。阳虚则生内寒,补阳法常用于治疗畏寒肢冷、神疲嗜睡、面色㿠白、呕吐清水、下利清谷、筋脉拘挛、肢体关节冷痛、舌质淡、脉沉弱或迟等虚寒病证。在用药方面多选用温热的药物如附子、肉桂、干姜、鹿茸等,常用的方剂有参附汤、理中丸、肾气丸等。
肾为人体阳气的根本。肾阳不足常可导致其他脏腑阳气的不足,如引起脾阳虚等,故补肾阳在补阳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不同脏腑的阳虚证临床表现各有特点,其治法和用药也有差异,故补阳法又有补心阳、补脾阳、补肾阳之分。补阳法常与其他治法配合使用。如肾阳不足、阳虚水泛、出现水肿者,补肾阳需与利水法配合使用;阳虚感受外邪者,补阳法需与解表法配合使用。
临床注意:①凡病属实热、阴虚火旺所致的发汗、口渴、汗出、便秘等病证不宜使用补阳法。②阳虚证忌用寒凉药物,以免寒凉药物损伤人体阳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