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治疗肾虚证的方法。属治疗八法中的补法之一。在中医学中,肾的主要功能有藏精、主发育与生殖、主骨生髓、主水、纳气等。肾开窍于耳及二阴。肾之阴阳对其他脏腑有温煦与濡养的作用,肾虚可以导致其他脏腑的不足,其他脏腑的虚损也可累及肾,故补肾法在扶助人体正气、治疗虚证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肾虚证一般分为肾阴虚与肾阳虚,多表现出生长发育、生殖机能、水液代谢、脑、髓、骨以及呼吸、听觉、大小便等方面的病变。补肾法有温补肾阳、温阳行水、补肾固涩、补肾纳气、滋补肾阴、补益肾精等,常用于治疗小儿发育迟缓,女子不孕,男子精冷、遗精、阳痿,腰膝酸软,水肿,健忘,眩晕,耳聋耳鸣,气喘,遗尿、小便频数等病证。补肾主要是通过补阴壮阳、填精、增强肾的功能,恢复肾阴与肾阳之间的相对平衡,治疗由肾阴或肾阳不足所导致的各种病证。常用的补肾药物有熟地黄、山萸肉、山药、女贞子、旱莲草、鹿茸、肉桂、菟丝子、巴戟天等。
温补肾阳
适用于治疗肾阳虚证的治法。证见面色㿠白,形寒肢冷,精神不振,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妇女宫寒不孕,舌淡、苔白,脉细无力而两尺尤甚。常用肾气丸或右归饮治疗。
温阳行水
适用于治疗肾阳虚而见水肿证候的治法。证见胃寒肢冷,尿少水肿、腰以下肿甚、按之没指,腹胀满,腰膝酸软,或见心悸气短,喘咳痰鸣,舌质淡、胖嫩、有齿痕,苔白滑,脉沉弦等。常用真武汤或济生肾气丸治疗。
补肾固涩
适用于治疗肾气不足,失于固摄之证的治法。证见神疲,腰膝酸软,小便频数而清、尿后余沥不尽或遗尿失禁、夜尿频多,男子滑精早泄,女子白带清稀,胎动易滑等。常用大补元煎治疗。滑精可用秘精丸。遗尿、夜尿频可用缩泉丸。
补肾纳气
适用于治疗肾气不足,失于纳气之证的治法。证见短气喘逆、动则尤甚,咳逆汗出,小便常因咳而失禁,面色浮白,舌淡、苔薄白,脉虚弱等。常用人参胡桃汤或都气丸治疗。
滋补肾阴
适用于治疗肾阴不足或阴虚火旺证的治法。证见形体消瘦,眩晕耳鸣,健忘少寐,腰酸膝软,咽干舌燥等。宜滋补肾阴,常用六味地黄丸治疗。阴虚火旺,兼见午后潮热,盗汗颧红,五心烦热,口咽干痛,男子遗精,女子崩漏,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宜滋阴降火,方用知柏地黄丸。
补肾填精
适用于治疗肾精不足证的治法。证见小儿发育迟缓,身材矮小,智力和动作迟钝,骨骼痿弱,囟门闭迟;成人则见早衰,发脱齿摇,健忘神呆,足痿无力,动作迟缓等。治宜补肾填精,临床上多用动物类药如鹿茸、紫河车等同其他补肾、补益气血的药物配合使用。常用河车大造丸治疗。精血之间可相互转化,肾精不足可导致血虚,补肾填精也可以治疗血虚证。此外,补肾法还可以治疗其他脏腑的病证。如肝阴靠肾阴滋养,肾阴不足导致肝阴不足、阴不制阳、肝阳上亢的病证可用滋补肾阴法治疗,称“滋水涵木”,因肾在中医学五行分类中属水,肝属木。脾主运化水谷精微,需赖肾中阳气的温煦,脾阳不足的病证可用补肾阳的方法治疗,称“补火生土”。
临床注意
因肝火过旺所致的眩晕、耳聋、耳鸣,湿热所致的小便频数、阳痿、白带及痰湿阻肺所致的气喘等均不宜使用补肾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