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中医学理论对疾病现阶段的诊断、治疗过程。又称辨证施治。包括辨证和论治两个互相关联的阶段。所谓辨证,就是以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等基本理论为依据,对 -四诊(望、闻、问、切)所收集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辨清疾病现阶段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进而概括为完整证名的诊断过程;论治,是根据辨证的结论,确立相应的治疗方法并选方用药的治疗实施过程。辨证和论治是诊治疾病过程中相互联系、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是理法方药在临床上的具体运用。辨证论治作为中医诊疗疾病的一大特色,无论在理论上还是临床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对症治疗、辨病论治的关系 辨证论治既不同于对症治疗,也与辨病论治有别。对症治疗中的“症”是指症状和体征,即患者自身觉察到的各种异常感觉或由医生所感知的某些体征,如头痛、咳嗽、发热、呕吐等。对症治疗是以症状和体征为主要目标而采取的针对性治疗措施。而辨证论治中的“证”是对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某阶段或某类型的病机概括。由于它包括了病变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关系,反映了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机变化,因而它能比症状更全面、更深刻、更准确地反映疾病的本质。“疾病”通常是从总的方面反映人体机能或形态异常变化或病变状态的诊断学概念。因此,“病”是对某种疾病发展变化全过程的综合概括,这种过程往往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和比较规则的演变轨迹,且在其演变发展过程中又可表现为若干相应的证。如肺痈是对风热毒邪壅滞于肺、蒸液成痰、血滞为瘀、蕴酿成痈,血败肉腐化脓这一病变过程的综合概括。在肺痈的病变过程中,随病情的发展和转归,又可分为几个阶段并表现为相应的证。初期为邪犯肺卫证:风热外袭,卫表不和,邪热壅肺,肺失清肃;成痈期表现为热毒痰瘀蕴肺证:热毒郁肺,蒸液成痰,热壅血瘀,蕴酿成痈;溃脓期热盛伤络,血败肉腐,化脓溃破;若脓溃外泄,邪毒渐尽,正气渐复,即进入恢复期。辨病论治注重的是病及其发展演变规律,但其针对患者个体差异性不够;而证的确定考虑到患者年龄、性别、体质强弱、饮食善恶、精神情志、天时气候、地域环境、新病宿疾、对治疗的反应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恰恰弥补了辨病论治的不足。总之,辨证论治、对症治疗、辨病论治三者既有严格区别,又有密切联系。临床诊疗过程中必须处理好三者关系,在分析症状的基础上认识疾病和辨证,做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对症治疗仅作为补充。这样既可把握疾病的发展规律,又可抓住由于个体差异等多种因素所导致的疾病过程中所表现的不同的证。
简史
辨证论治的渊源可以追溯到战国时的 -《内经》,书中记载了许多中医证候的名称及临床表现,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指出,脾气虚可表现为四肢无力,并可累及其他脏腑;《灵枢·本神》具体描述了五脏气虚等证候的临床表现,并指出要审察五脏为病的外在表现,判断气之虚实,据此决定治疗方法。再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中的病机十九条,从脏腑病位、病因、病性等方面阐述了不同临床表现的病机归属,并提出了治疗原则。《内经》虽然没有形成辨证论治体系,但其中有关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等基本理论,六淫、七情、饮食、劳倦等病因学说,邪正斗争、气机升降、阴阳失调的病机学说,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的诊断方法,以及治疗与组方用药的基本原则等,已为辨证论治体系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后世分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部分),首先较为明确地提出了辨证论治的概念,并创立了比较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如《伤寒论》中的“平脉辨证”,就是明确提出“辨证”的最早记载。《伤寒论》、《金匮要略》还创立了六经辨证论治体系和脏腑辨证论治体系。同时明确指出,要观察分析脉证,判断疾病的发展变化,随其不同证候确定治疗原则,体现了辨证论治的基本思想。《伤寒杂病论》中广泛运用了表、里、寒、热、虚、实、阴、阳、脏腑、气血等基本理论,以此作为辨证的基本内容,并针对不同病机和证候,采取相应的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此后历代医家又从不同角度大大丰富和发展了辨证论治的内容,如汉代《中藏经》对脏腑病机的发展,隋代巢元方对病因病机理论的发挥,宋代陈言对病因学说的发展,金代 -刘河间对六气病机学说的发展,元代 -朱丹溪对气血痰郁理论的发挥。到清代,随着温病学说的形成和发展, -叶天士创立卫气营血辨证, -吴鞠通提出三焦辨证。还有的医家就辨证论治理论在内、外、妇、儿等临床学科中的运用作了专门的阐述,从而使辨证论治体系日臻完善。
辨证方法分类
在中医学发展过程中,历代医家针对各类疾病的不同特点,创立了多种辨证方法。这些辨证方法各具特点,又互有联系,体现了不同的辨证内容。
八纲辨证
以阴、阳、表、里、寒、热、虚、实为纲,根据病位的深浅、病邪的性质、正邪的盛衰、病证的类别,而将证候归纳为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阴证、阳证的中医临床思维过程,是分析病证共性的辨证方法。其中表和里表示病位的浅深,寒和热概括证候的性质,虚和实表明正邪的盛衰,而阴和阳既是对病证类别的归纳,又是对表证、里证、寒证、热证、虚证、实证的高度概括,即表证、热证、实证可概为阳证;里证、寒证、虚证概为阴证。以上8类证候常错综夹杂、相兼出现,如表寒证、里热证、虚寒证等。八纲辨证具有执简驭繁、提纲挈领的作用,可适用于临床各科。在诊断过程中,八纲辨证与其他辨证方法综合应用可使辨证更加深入明确,使治疗更有针对性。
脏腑辨证
根据脏腑的生理、病机特点,对四诊所得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定疾病所在的脏腑部位、病因以及脏腑阴阳、气血、寒热、虚实等病变状态的中医临床思维过程。如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因而临床见有脘腹胀满、食后为甚、大便溏薄、神疲乏力、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或肢体浮肿、舌淡苔白、脉缓软无力者,即可辨为脾气虚证。由于这种辨证方法将病变部位落实到具体脏腑,同时进一步判定病因、病性,因而其辨证层次较深入,针对性较强,广泛运用于临床各科,为中医辨证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其他辨证方法的基础,常与气血津液辨证、经络辨证结合用于内伤杂病辨证分析,与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结合用于外感病辨证分析。见脏腑辨证。
病因辨证
运用中医病因学理论,对四诊所得的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审明疾病的发病原因,为治疗提供依据的中医临床思维过程。是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又称“审证求因”。如根据湿性重浊的致病特点,对于头重如裹、周身困重、四肢酸痛沉重、大便溏泄、小便浑浊、湿疹浸淫流水等临床表现,通过病因辨证即可判断为湿邪为患。病因辨证广泛应用于内伤或外感疾病。临床在审明病因的同时常结合脏腑辨证、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来确定病位;有时还需参合气血辨证来分析原始病因。与其他辨证方法一样,病因辨证可看作是八纲辨证在病因方面的深化和具体化。
气血辨证
运用中医学气血理论,对四诊所得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析,以判定气血病变状态的中医临床思维过程,是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它着重分析疾病与气血的关系,确定病变是否在气或血,继而判断气血有无亏损或运行失常。例如,血有营养和滋润全身脏腑组织的生理功能,若见面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眼睑、舌质色淡,头晕眼花,手足发麻,心悸失眠,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脉细无力等,即可辨为血虚证。气血辨证实际上是八纲辨证在气血方面的深化和具体化,如气虚、血虚等气血的亏损为虚证,气滞、气逆、血瘀等气血的运行失常为实证,血热、血寒分别为血分的热证、寒证。由于气血是脏腑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亦是脏腑功能活动的具体表现,所以,脏腑病变与气血病变常常相伴出现、互相影响,临床常需与脏腑辨证结合使用。
经络辨证
是根据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循行部位及其相关脏腑的功能特点,对临床资料进行辨别、分析,以判定病变所属经脉的中医临床思维过程,是常用的辨证方法之一。如手太阴肺经病证,可见咳喘、胸部满闷、手臂内侧前缘疼痛等。经脉联络脏腑、运行气血,其病变相互影响,因而经络辨证应与脏腑辨证、气血辨证结合运用。
六经辨证
汉代张仲景创立的一种主要用于外感病的辨证方法。它根据外感病(指感受六淫等外邪而引起的疾病)发生、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及其临床表现特点,以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作为辨证纲领,对外感病演变过程中所表现的各种证候,从正气的强弱、病邪的盛衰、病情的进退缓急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综合,找出其固有的发展规律和内在联系,为治疗提供依据。六经辨证中包含有八纲、脏腑、气血津液、经络、病因等辨证方法的内容,它们之间具有密切的内在联系。
卫气营血辨证
清代叶天士创立的一种主要用于外感温热病的辨证方法。它根据外感温热病邪侵袭人体后的病机特点以及发展变化的一般规律,以卫分、气分、营分、血分作为辨证纲领,对温病的临床表现进行分析和概括,以区分病程阶段、辨别病变部位、归纳证候类型、判断病变本质、推测预后转归,并据此决定治疗原则。见卫气营血辨证。
三焦辨证
清代吴鞠通创立的一种主要用于温病的辨证方法。它根据温病发生发展的一般规律及症状变化的特点,以上焦、中焦、下焦为辨证纲领,对温病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临床表现进行综合分析和概括,用以判断病程阶段、归纳证候类型、明确病变部位、确立治疗原则,并借以推测预后转归。见三焦辨证。
辨证方法的应用
上述各种辨证方法都是在四诊所得病情资料的基础上,通过对患者临床表现及其他临床资料的分析,判断为某一证。由于各种辨证方法的形成时期不同、思维方式有异,因而各具特点,所适用的范围亦各有侧重,如六经辨证、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主要用于外感病,脏腑辨证、气血辨证主要用于内伤杂病,病因辨证侧重于探求疾病的原因。但其他各种辨证方法常兼有病因辨证以审明病因。脏腑、经络、气血津液为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其他各种辨证方法在辨明病机和病位时常须结合脏腑辨证、经络辨证和气血辨证。八纲辨证能从病位、病性、病势等方面反映证候的基本构成,但从辨证层次而言又嫌笼统。例如,患者感受风热病邪为病,初见发热微恶寒等表证,继则表现为发热不恶寒、反恶热,以及汗出、烦渴、咳喘或胸闷胸痛、痰黏不爽、舌红苔黄、脉数。根据病史及临床表现,可知当属温热病,运用卫气营血辨证,判定为气分证;结合脏腑辨证,可知病位在肺;结合病因辨证,可知热邪为患。通过综合辨证,可判定本证为邪热壅肺。若单用八纲辨证,只能笼统地辨为里热实证。由此可知,临床实际应用中,既要了解各种辨证方法的各自特点,更要相互参合,如此方可明了辨证的各个要素,为针对性治疗提供依据。
论治
在辨证之后,即可根据辨证的结论,确立治疗原则和相应治法,进而选方用药。疾病的证候表现多种多样,病机变化极为复杂,病变又有轻重缓急,不同的时间、地点以及不同的个体都会对病情变化产生不同影响。通过辨证,分清疾病的现象和本质,即可求本治疗;辨清邪正斗争的虚实变化,则可扶正祛邪;根据脏腑、阴阳、气血失调的病机变化调整脏腑功能,调整阴阳,调整气血关系;按发病的不同时间、地点和病人的不同个体特点,治疗时力求做到因时、因地、因人制宜。在上述治疗原则的指导下,根据不同的病因、病机就可确立具体的治疗方法,进而选择有效的方药。
辨证论治的现代研究
辨证论治以阴阳、五行、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病因病机、治则治法等中医基本理论为依据,通过理法方药的表现形式,使中医理论体系在临床实践中得到应用。关于辨证论治的概念,在中医学界有不同的理解。有人将方剂辨证纳入辨证论治范围,即某一方剂常有一定的适应证,通过辨别不同方剂的对应证候,可为选用方剂提供依据。近年来随着控制论、系统论、信息论等新学科向中医学领域的渗透,有人认为辨证论治是医生收集病人信息,进行信息的提取、分析和对问题进行处理的过程。辨证就是对信息的提取和分析,找出疾病函数或相关的特征值;论治就是输出治疗信息,排除干扰,实现校正的过程。从数学方面看,辨证论治包括模糊数学、集合论和映射论等概念,有人根据对泛系理论的研究,提出辨证论治在本质上可以通过聚类、模拟、观控和判别的泛系模式来形成多种数学模型。电子计算机在辨证论治中得到较广泛的应用,计算机专家系统、人工智能和辅助诊断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辨证论治的思维方式,有利于辨证论治向规范化、标准化、检测化发展。
根据现代研究,辨证论治还有不完善之处。由于辨证论治中存在着许多不确定的因素,可定量检测的参数较少,因而具有一定的不清晰性和随机性,易受假象和主观因素的影响。辨证论治缺乏对微观层次的认识:对某些虽有器质性病变,但因代偿而处于尚未表现功能异常的隐匿状态的疾病或者临床症状消失,但内脏器官组织尚存病变的状态尚难认识,诊断和治疗手段较为局限。另外,辨证论治中的一些名词概念尚不统一或不规范,在法医诊断、劳动力鉴定方面尚缺乏明确标准。这些因素使辨证论治的运用受到一定限制,与当代医疗的需要尚有不相适应之处。近年来,中医学界对辨证论治理论的规范化和系统的完整化、辨证论治的方法和步骤等问题不断进行探讨,以建立辨证论治的新体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