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血证之一。指血从肛门排出体外。大便前或大便后下血,便血夹杂或单纯下血,均称便血。又称血便、下血、泻血、结阴、圊血等。便血属临床常见病症,因出血部位不同,有远血和近血之分;也可根据血色的鲜浊,分为肠风和脏毒。便血的预后,同正气强弱、证候类型、病情轻重及出血量多少等因素有关。初病而出血量少,或出血量虽多但正气尚未衰竭,经正确治疗一般预后较好。大量出血、形成气随血脱之证,可危及生命。治疗便血常以健脾温中、养血止血、清化湿热、凉血止血为基本原则。
便血的病位主要在胃和大肠,胃肠脉络受损是便血的主要原因。引起胃及肠道脉络损伤的因素有多种,如忧思恼怒、情志过极,以致肝气郁结;劳倦过度损伤脾气,脾虚不能统摄,血溢肠内;饮酒过多,嗜食辛辣而胃中积热;湿热内生,下注大肠,损伤脉络等。总之,便血的主要病机为火和虚,火盛迫血妄行,气虚则血失统摄、血液下渗而成便血。
便血初起一般多为实证,日久由于血去正伤,容易转成虚证或虚实夹杂之证。经久不愈者,可入络而形成血瘀之证。因此,辨证时除审察病因、病机、主要兼证外,尤当注意观察主证的特点,如便血之远近、色泽、质地等,这对于判定病位、明确病性、确立治则很为重要。若见下血紫黯,甚则黑色,腹部隐痛,渴喜热饮,面色无华,神疲懒言,食少便溏,舌淡,脉细,为脾胃虚寒、中气衰弱。治宜健脾温中、养血止血,常以黄土汤为主。若阳虚较甚、畏寒肢冷,加鹿角霜、炮姜、艾叶等温阳止血;若中气下陷、肛门脱垂,可合用补中益气汤以补气升阳;若出血不止,可合归脾汤以引血归经;若日久便血不止,宜用固肠散,涩以固脱。若见便血鲜红或血先便后,大便不畅或稀溏,或腹痛、口苦、苔黄腻、脉濡数,为湿热蕴结肠道,肠道脉络受损。治宜清化湿热、凉血止血,常用地榆散或槐角丸加减。若兼见胁腹胀满,烦躁多怒,脉弦数,为肝经风热内煽,治宜清肝宁血,方用黄芩汤加柴胡、丹皮等;若兼见下血鲜稠,口燥唇焦,大便秘结,肛门灼热,为热毒炽盛、迫血妄行,治宜凉血泻火,可用约营煎合脏连丸。此外,应用单方验方治疗便血,如采用单味大黄或其他如单味地榆、白芨、番泻叶等治疗便血,均有良好疗效。二味合用的有大黄、白芨;白芨、三七;地榆、血见愁;白芨粉、血竭等,也有一定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