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血液运行不畅,停滞瘀积或血溢脉外而停蓄体内所引起的中医学证候。常见于腹痛、噎膈、胁痛、鼓胀、中风、癫狂、痛经、闭经,以及西医学的肿瘤、肝硬化、冠心病、脑血管意外等病症中。
“瘀”字最早出于《楚辞》“形销铄而瘀伤”。《说文解字》曰:“瘀,积血也。”《内经》虽无“血瘀”之名,但有“血不得散”、“恶血”、“留血”、“凝血”等名称。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始有“瘀血病脉证治”。清代王清任在《医林改错》中阐发了血瘀证的症、因、脉、治,创制出著名的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及补阳还五汤等治疗血瘀证的方剂。近人在古代有关瘀血与血瘀证认识的基础上,对二者的概念作了界定:即瘀血是常见的病理产物,凡离经之血未能及时排出或消散而停留于某处或血液运行受阻、壅积于经脉或脏器呈凝滞状态、失却生理功能者,均属瘀血;由瘀血内阻所导致的证候,称为血瘀证。
血液的正常运行有赖于阳气的温煦推动。若寒邪入血,寒凝血滞;情志不遂,则气郁血滞;久病体虚、阳气不足,无力温煦推动血液的正常运行以及跌打损伤等原因均可形成血瘀证。
血瘀证的临床特征主要表现在疼痛、肿块、出血和色脉改变等方面。因瘀血内停、血行受阻,不通则痛,具有刺痛、固定、拒按等特点,夜间血行较缓,故夜间痛增;瘀血凝结可成肿块,在体表者色青紫,在腹内者触之质硬而不移;血不循经而溢出脉外,则见各种出血,血色紫暗或夹血块;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血不濡养肌肤可见粗糙如鳞甲、面色黧黑;脉络瘀阻则见腹露青筋、皮肤丝状红缕、舌现瘀点瘀斑、脉细涩或结代等。辨证时,首先要确定血液瘀滞的部位,如瘀阻于心,可见心悸、胸闷、心痛;瘀阻于肺,可见胸痛、咳血;瘀阻于胃肠,可见呕血、大便色黑如漆;瘀阻于肝,可有胁痛、痞块;瘀阻于胞宫,可见少腹疼痛、月经不调、痛经、闭经、经色紫暗成块;瘀阻于肢体局部,可见局部青紫、肿痛等。其次要分析形成血瘀证的原因,如面色淡白、身倦乏力、少气懒言,为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所致的气虚血瘀证;如患者性情急躁易怒,胸胁胀闷疼痛、日久不解,发展为胸胁刺痛、拒按,甚则胁下出现痞块等症,乃由气滞导致血瘀证;如手足局部冷痛、肤色紫暗,多与感受寒邪或阳虚生寒、寒凝血脉有关;若发热、口渴、头痛、烦躁、神昏谵语、肌肤发斑甚或出血、少腹坚满胀痛、大便色黑,是瘀热互结证。血瘀证的成因常可相兼为患,如气虚加之情绪不舒,可形成气虚气滞的血瘀证。
血瘀证的治疗以活血化瘀为法。具体治法须根据不同病因、病情轻重和血瘀证之虚实而相应结合补气、养血、行气、温经、凉血、破瘀消积等进行。
血瘀证的现代研究主要集中于证候诊断规范化及实验研究两个方面,如中国中西医结合研究会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于1986年拟定了《血瘀证诊断标准》,列出主要依据、其他依据、实验室依据若干条,定出判断标准;1988年在北京召开的血瘀证研究国际会议重新修改了《血瘀证诊断参考标准》。有关实验研究主要从血液流变学、血液生物物理学、血液动力学、血液微循环等方面进行,认为血液黏度是判定有无血瘀及血瘀程度的重要指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