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体内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组织、器官所引起的虚弱性中医学证候。常见于心悸、虚劳、眩晕、长期发热、月经不调、崩漏、闭经、不孕,以及西医学的营养不良、造血功能障碍、慢性消耗性疾病、神经衰弱或出血性疾病等。
血化生于由脾胃腐熟运化的水谷精微和肾精,在气的推动和固摄下运行不息,营养和滋润全身。若脾胃虚弱、纳食减少、水谷精微不足以生血;或肾气衰弱,阴精不足以化血;或失血过多,热病、大病、久病等耗伤阴血;或劳倦内伤、思虑过度暗耗阴血,虫积肠道、耗吸营血等,皆可形成血虚证。临床表现为面白无华或萎黄,口唇、爪甲、眼睑、舌质色淡,头晕眼花,手足发麻,心悸失眠,妇女月经后期、量少、色淡甚至闭经,脉细无力等。因血虚不足,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皆失于濡润,故有上述表现。
心主血,肝藏血,心肝两脏与血的关系最为密切。若心血虚,可见心悸,失眠,多梦;肝血虚则眩晕、耳鸣、视物模糊、手足震颤等。若体内瘀血停滞不去,有碍新血的生成,亦可成为血虚的病因。倘若祛除了瘀血,新血得生,血虚症状即可得到缓解,故有“瘀血不去,则新血不生”之说;相反,血液不足,无力运行,则瘀血难去。气虚无力化生营血,也是血虚的原因之一;另外,气虚也可是血虚无以生气的结果。因此,血虚与血瘀、血虚与气虚可互为因果。
血虚证的治疗以补血为法。常以四物汤为基本方,结合病因、病位灵活加减。若疗效不显,可结合补益脾胃或滋补肾精法治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