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问诊
  发表日期:2020年3月10日  共浏览239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西医诊断方法之一。

中医的问诊 采用对话方式向病人及其知情者查询患者疾病发生、发展、现在症状、治疗经过等情况以诊断疾病。为四诊之一。其内容最早见于《内经·征四失论》等篇。《难经》则将望、闻、问、切四种诊法并列。明代张景岳《景岳全书·十问篇》较全面地归纳总结了问诊的内容顺序及其辨证意义。清代林之翰的《四诊抉微》中问诊始列为专篇。问诊主要是针对客观难以察知的疾病情况,如在疾病体征缺乏或不明显时,发现可供诊断的病情资料,或提供进一步检查的线索;同时,可全面掌握与疾病有关的一切情况,包括病人的日常生活、工作环境、饮食嗜好、婚姻状况等。在其他诊法发现异常客观体征时,问诊可有目的地加以查询,以了解疾病发生、发展的动态变化,扩充有关诊断资料,加以全面综合分析,为医生正确分析病情,推断疾病部位、性质和正邪盛衰,合理治疗等提供可靠依据。

问诊要讲究方法。首先抓住病人的主要病症,然后再围绕主要病症进行有目的、有步骤的询问,既要突出重点,又要全面了解。忌用暗示或诱导,以免主观片面致使查询资料与实际不符。对危重病人宜扼要查询,以便及时抢救,不可为求完整记录而贻误治疗时机。

基本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婚姻、民族、籍贯、住址、就诊日期)、主诉、现病史、现在症状、既往病史、个人史、家族史等,妇人病还须问月经史、生育史。其中现在症状是问诊的主要内容,并且是辨证的重要依据。现在症状的问诊主要为:

问寒热 询问病人有无寒热的感觉,病人寒与热的不同表现,为确定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提供依据。临床上,如果病人只觉恶寒而不感发热,称为但寒不热,多属于寒证;发热而不觉怕冷,称为但热不寒,多属于热证;既发热又怕冷,或先怕冷后发热,称为恶寒发热,多属于表证;恶寒和发热交替出现,称为寒热往来,多属半表半里证。恶寒重发热较轻,多属于风寒表证;恶寒轻发热较重,多属于风热表证。如果恶寒和发热是定时出现,则多是疟疾。每天下午3~5时发热很甚,称为阳明发热,多是由于胃肠燥热、大便燥结所致;下午或夜间发热轻,形体消瘦,称为骨蒸潮热,多是阴虚所致,常见于慢性重病。长期低热,又同时伴有饮食减少、精神疲乏、不想言谈、懒于动作等症状,为气虚发热。

问汗 汗是津液的组成部分,正常的出汗有调和营卫、滋润皮肤等作用。一般由外感内伤均可引起出汗异常。询问病人出汗异常,可鉴别疾病的表里寒热虚实。询问时应着重问:①有汗无汗。如果病人感觉怕冷、发热、头痛和周身关节酸痛而无汗,为风寒之邪闭阻肌表;有汗出则是风寒之邪外透肌表。②问出汗的情况。如果经常汗出不止,稍稍活动以后出汗更多,为自汗,多属气虚证、阳虚证;入睡则汗出、醒后汗自止,为盗汗,多属阴虚内热证、气阴两虚证;先全身战栗抖动而后出汗,为战汗,多是病情处在转折关头的表现,若汗出以后热势减退、全身清凉,是向好的方面转化;汗出以后热势不减而且病人感到烦躁不安,是向危证方向发展;病势严重时病人大汗不止是绝汗,又称脱汗。③问汗出的部位。胸窝部出汗,多是心气虚弱或心血不足;头部出汗,多是湿热交蒸;手足心出汗,多是脾胃虚弱或脾胃湿热内阻;汗出在上半身,多属阳气虚;汗出在下半身,多属阴虚内热或是阴阳两虚;汗出在左半身或右半身,多是气血不足或寒湿痹等。

问头身 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根据其发生部位、时间,伴发症状等,可辨别阴阳、表里、寒热、虚实证候。问时着重:①问头痛的部位。若后脑痛并连及项背,是太阳经所主;痛在前额连及眉棱等处,是阳明经所主;痛在太阳穴或头部两侧,是少阳经所主;满头痛而且病人感觉头部沉重,是太阴经所主;头痛连及齿痛,是少阴经所主;头顶痛,是厥阴经所主。②问头痛的性质。若头痛遇风加重,为外感风寒所致;头痛伴有咽痛而又怕热,为外感风热所致;头痛时如有棉帛包裹于头部,为感受湿邪所致;头痛绵绵不止,过劳加重,为气虚所致;头部抽掣作痛,且痛如针刺,为血瘀所致;新发生的无休止的头痛,多属邪实;头痛已久、反复发作,多属正虚。③问头晕的伴随症状。如眩晕伴有头部胀痛,口苦,恼怒时更甚,多是肝阳上亢;伴有恶心、不思食、头部沉重、周身无力,多是痰浊中阻;伴有精神疲乏、面色苍白,多属气血虚弱;伴有耳鸣、腰痛、遗精,多为肾精不足。④问周身疼痛部位与性质。如四肢、躯干疼痛而无固定部位,多是外感风寒;周身关节酸痛,屈伸不利,多是风湿痹阻;痛处固定不移而痛如锥击针刺,多是血瘀经络;周身沉重作痛、困倦乏力,多是脾虚不运。

问胸胁 胸部是心、肺所居的部位,因心主血、肺主气,由于内外因素可引起气滞血瘀,故问胸部的异常感觉,主要了解心肺的病变。问胸部应着重问胸痛的性质和牵引的部位。若胸痛时兼有憋闷,并牵引到肩臂,多是胸痹证;胸痛彻背,兼见面色青灰、手足发青,多属真心痛;胸痛伴有发热咳嗽、吐脓血痰,多是肺痈。胁部是肝胆所居部位,胁部的异常变化,主要是肝胆及其经脉的病变。问胁部应着重问胁痛性质和牵引的部位。若胁痛时兼感胸胁胀满、怕冷和发热交替出现,多属少阳证;胁部胀满而又窜痛,多属肝郁证。

问胃脘 胃脘是胃所居的部位。胃主受纳腐熟水谷,因寒热、食积、气滞等均可损伤胃府而出现脘部的异常症状。问胃脘应着重就疼痛的性质、缓解的方式、伴随的症状进行查询,如胃脘疼痛绵绵不休,按压和饮热汤可以缓解,伴有呕吐清水、四肢不温,是寒痛;胃脘疼痛时作时止,冷饮可以缓解,伴有口干、小便黄、大便秘结,是热痛;胃脘疼痛在空腹时发作或加重,按压、热敷、进食可以缓解,伴有倦怠无力,是虚痛;胃脘胀痛牵引胁肋,伴有不思饮食、嗳气、吐酸水,是气痛;胃脘刺痛,痛处不移,进食后加剧,按压后更痛,伴有呕血、大便色黑,是瘀痛;胃脘疼痛按压时加剧,伴有恶心呕吐、嗳气腐臭,或不思饮食,或大便秽臭,是食痛。

问腰腹 腰部是肾脏所居的部位,腹部是肠、膀胱、女子胞宫所居的部位。问腰腹应着重疼痛的性质、缓解的方式、伴随的症状,如腰痛绵绵,卧则缓解,伴有腿膝酸软不能久立运行的,是肾虚腰痛;腰部冷痛或兼有沉重感,遇阴雨天加剧,热敷、按摩可缓解,是寒湿腰痛;腰痛如刺,痛处不移,不能转侧,伴大便色黑或秘结,是瘀血腰痛。大腹隐隐作痛,按压或热敷可缓解,伴有大便溏薄,为脾胃虚寒;小腹胀痛,按压时加剧,伴有小便频数而尿时涩痛,为膀胱有热;小腹刺痛而小便如常,是瘀血作痛;妇女小腹刺痛,月经色黑有块,也是瘀血作痛;少腹一侧或双侧胀痛,矢气则可缓解,或胁肋作痛,是肝郁气滞;左侧少腹痛,伴有大便秘结,多是热结大肠;右侧少腹痛,按压则痛不可忍,伴有呕吐、便结,多是肠痈;脐周绞痛,时作时止,多是虫积。

问饮食 问饮食多少可知脾胃盛衰,问饮水多少与口渴与否,可了解津液的盛衰和输布障碍,以及病性的寒热虚实。应针对口渴的特点、程度、饮水的多少及喜热饮、喜冷饮进行查询。如病人口不渴也不欲饮,常见于寒证和湿证;口渴而又喜冷饮,是热盛伤津;口渴喜热饮,是内有痰饮;大渴大饮又伴大饥、小便多,是消渴病;口渴饮后即吐,是水逆证;仅欲以水漱口而不咽下,是血瘀证。问病人的食欲和食量情况,可以了解脾胃功能的强弱,判断疾病的轻重,问时应着重食欲、口味、食量和兼症加以分析。若久病不食是脾胃虚弱;病人恶闻油腻食物,是肝胆有湿热;饥饿而不欲食,多是胃阴不足;食欲过于旺盛、进食后又感饥饿,是胃火炽盛;口中有甜味,多属脾胃湿热;口苦伴有胸胁烦闷的多属胆经有热;口苦伴有心烦少眠的多属心火偏旺;口中有酸味,是胃中积热或肝经热盛;口中有辣味,是肺部有热;口中有咸味,是肾虚;口淡乏味,是脾胃虚弱。

问睡眠 睡眠情况与人体卫气的循行和阴阳的盛衰有密切关系。在机体阴阳失调时,阳不入阴则失眠,阳不出表则嗜睡,阴阳失调必然影响心神,神志不安乃至失眠。问睡眠情况,应着重了解有无失眠、嗜睡、多梦和有无伴随症状,如失眠或不易入睡,伴有心悸、健忘、食少、疲乏,是心脾两虚;入睡很难,伴有头晕、耳鸣、心烦、腰酸、梦遗,是心肾不交;不易入睡甚至彻夜难眠,伴有心烦易怒、胸胁胀满,是肝火上扰;嗜睡或时时思睡,伴有身体自感沉重,多是湿邪太重;时时思睡,进食后更甚,多是中气不足;时时踡卧,伴有食少、畏冷、疲乏、懒言少语,多是阳气虚弱;多梦,梦见多为烈火熊熊,是肝火上扰;闭目入睡即有梦,梦见多为惊险之事,是心胆气虚;昏卧不醒、醒时亦昏昏沉沉,是热犯心包。

问情志 就神情反常表现及其伴随症状进行查询,若病人并非年老体衰而健忘,伴有精神疲乏,多属精血虚衰;病人自诉心烦,自觉怒火欲发,伴有小便短赤,多属热扰心神;若病人(特别是中年女病人)时时悲伤欲哭,多是脏燥证。

问二便 大便的排泄与脾胃的腐熟运化、肝的疏泄等关系密切,小便的排泄与肾的气化、脾肺的转输肃降、三焦的通调关系密切,因此,问二便的情况是了解消化功能、水液代谢是否正常,也是判断疾病寒热虚实的依据。问二便应着重大小便是否顺畅、排泄次数和时间、排泄物性状和伴随症状:①问大便。若大便艰难,排出如颗粒状,称为便难。若病程短,多为实证,伴有发热、口渴、腹胀满而痛,是大肠热结;伴有少腹疼痛、口苦尿黄,夹有水样粪便,是湿热互结。若病程长,多为虚证,伴有面色㿠白、神疲力乏,便时用力则出汗、咳喘、气短的,多为肺气虚;伴有面色萎黄、浑身无力、便时脱肛,多为脾气虚;伴有精神疲惫、四肢不温、小便清长、多为肾气虚;伴有口干咽燥、心悸头晕、唇甲色淡,多为阴血亏损。若多日不大便称为便秘,伴有面红发热、口中有臭味、口唇生疮、小便短赤,是实热便秘;伴有腹中胀痛、饮食减少、嗳气、胸胁胀闷,是气滞便秘;伴有面色㿠白、精神疲惫、气短懒言,是气虚便秘;伴有头晕心悸、唇甲淡白,是血虚便秘;伴有腹痛需按压或热敷则缓解、小便清长,是虚寒便秘。如排便次数增多,粪便稀薄甚至如水,称为泄泻。水泻如注或溏泻发生在冬春季节,伴有恶寒、腹痛、肠鸣,多属寒伤脾胃;如发生在夏季湿气旺盛时,伴有腹痛、肠鸣、身重甚至头胀痛,多属湿伤脾胃;如发生在夏季炎热时,伴有腹痛、肠鸣、胃脘胀闷、小便赤,多属暑伤脾胃;大便溏泄、排出的粪便有奇异的腐臭、发生在暴饮暴食之后,伴有胃脘胀痛、不思食、吐酸水,多属食伤脾胃。大便溏薄,有时水泻,粪便中夹有未消化食物,食后胃脘饱胀,面黄,无力,多属脾胃虚弱;大便溏泄时作时止,伴有腹痛、肠鸣、胸胁胀痛、饮食减少,多属肝旺脾弱;黎明前大便泄泻、腹痛、肠鸣,伴有怕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多属肾阳虚弱。②问小便。应着重对色、量、质及伴随症状进行查询。小便短黄,伴有小腹疼痛、排尿刺痛,多是膀胱湿热;伴有口舌生疮、心烦、排尿刺痛,是心火下注;小便短黄、量少,伴有口渴欲饮、牙龈肿痛、口臭、大便秘结,多是胃热太甚;伴有口苦、胁痛、恶心、呕吐、皮肤巩膜发黄、怕冷发热交替出现,多是肝胆湿热;小便短少,伴有腰酸膝软、头晕耳鸣、多梦遗精,多是肾阴不足;小便清长,伴有怕冷、四肢不温、腰酸膝软无力,多属肾阳不足;小便频数,排尿时有灼热感,伴有小腹疼痛,多是下焦有热;尿量不多、尿频发作随情志变化而定,伴有少腹胀痛、两胁胀闷,多是肝气郁结;尿量或多或少,劳倦时尿频加重,伴有面色㿠白、小腹坠胀、神疲乏力,多是中气虚弱;排尿时尿道灼热刺痛,且尿液点点滴滴难出,称为淋证,伴腰酸、小腹痛,为热淋;尿中夹有砂石或排尿突然中断,伴有腰腹疼痛或腰腹绞痛,为石淋;尿液紫红、或尿中夹有血丝血块,伴有腰酸、小腹痛、心烦不安,为血淋;尿道痛而感到排尿无力、常随情志变化增剧或减轻,伴有少腹胀痛或胁肋隐痛,为气淋;尿色混浊如米泔水或夹有滑腻之物,伴有小腹胀、腰酸痛,为膏淋;小便不能自主控制、自行排出尚不自知,为小便失禁,多由肾精亏损或年老肾阳衰弱所致;睡后梦中自行排尿,称为遗尿,多由肾气不充或劳倦过度所致。

问妇女 根据妇女的生理、病理特点,凡引起月经、带下、妊娠、产后的异常变化,一般均可诊为妇科疾病。问妇女尤其着重于月经,其中包括初潮年龄,月经周期,行经期,月经的色、质、量,末次月经的时间,行经时有无伴随症状,绝期年龄等。如周期提前7天以上,称为月经先期,若经色紫黑、其味腥臭,伴有面赤、口渴、心中烦热、小腹阵痛,多由血热所致;经色暗红而量少,伴有头晕、胁痛,多由肝气郁结所致;经色鲜红,经量多,伴有精神疲乏、面色苍白或显虚胖,多由气血虚所致。周期延后7天以上,称为经行后期,如经色淡、经量少、经质稀薄,伴有腰酸、腹痛、头晕、目眩、心悸、食欲不振,多由血虚所致;经色暗红或紫黑、经量少、经质稠或夹块,伴有怕冷、腹痛,多由外感寒邪所致;经色紫黑、经量或多或少、经质黏稠,伴有口渴、心中烦热、大便不畅、小便灼热、小腹灼痛,多由血热所致。行经则腹痛,称为痛经,经前腹痛、经色紫黑、经质稠而夹块,多由气血凝滞所致;经后腹痛、经色淡、经量少、经质稀薄,多由气血虚弱所致。阴道大量流血,称为血崩;月经淋漓不断,称为经漏。崩漏伴少气懒言、面色苍白、四肢不温,多属气虚不摄;崩漏伴面赤唇焦、小便灼热、大便秘结、心中烦热,多属阴虚血热。发育成熟的女子月经应来不来或曾来而又中断连续三个月以上未来,且非妊娠期或哺乳期者,称为经闭,又称不月、月闭等。经闭,伴有形体消瘦、头晕腰酸、乳房萎缩、尿频量多,多由肾虚所致;伴有面色苍白或萎黄、心悸怔忡、气短懒言、食少便溏、唇舌色淡,多由血虚所致;伴有胸闷烦热、口干尿黄、头晕腰酸,多由血热所致;伴有小腹胀痛、烦躁易怒、胸胁胀满,多由瘀滞所致;伴有形寒怕冷、骨节酸痛、小腹冷痛、多由寒凝所致;伴有形体肥胖、胸脘胀闷、口腻恶心,多由痰湿所致。问带,应着重带的色、质、量和气味。带下量多色白、清稀如涕,多属脾虚湿盛;带下色黄、黏稠秽臭,外阴瘙痒疼痛,多属湿热下注;带下色赤、淋漓不断、稍有臭味,多属肝经郁热;带下色灰暗、量多质稀,腰腹酸冷,多属肾阳虚衰。问妊娠,妊娠妇女常出现恶心、呕吐,甚则反复呕吐不能进食,称为妊娠恶阻;若见神疲倦怠、口淡腹胀,是胃失和降所致;若见抑郁易怒、口苦吐酸,是肝火犯胃所致;若证见脘闷纳呆、呕吐痰涎,是痰浊上逆、胃失和降所致;若见小腹部下坠疼痛或兼见漏红,称为胎动不安,是小产先兆;若兼见面白无华、神疲倦怠,为气血亏虚不能养胎所致。问产后,产后血性恶露不断、持续20天以上的,称产后恶露不绝。若恶露量多色淡质稀,兼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为气虚下陷不能升摄所致;恶露量多、色深红、质稠,兼见面赤口渴、便秘尿赤,为血热妄行所致;恶露暗紫色、有块,兼见小腹刺痛拒按,舌隐青或有瘀斑,为瘀血内停所致。产后发热持续不退,甚则壮热,称产后热。若高热烦躁、口渴饮冷、便秘尿赤,为火邪内盛所致;若产后低热、腹痛头晕、面白、大便干结,为血虚化燥所致。

问小儿 除了解一般情况外,还要结合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进行查询;同时又因小儿问诊困难,不能准确诉述,因此,主要询问父母等。一般应着重问出生前后情况,可了解小儿先天情况;问预防接种、传染病史以及与现在病症有关的情况。

现代医学的问诊 医生通过询问,倾听就诊者(或知情人)陈述病情,以获取其异常感受和有关资料,据此进行诊断的方法。问诊采集到的是就诊者的主观症状,结合可供诊断参考的其他资料就是病史。问诊的过程是病史采集过程的重要部分。

问诊是诊断的第一步,后续一切检查的方向、重点和范围都是以问诊为基础而拟定。问诊粗疏,可致病史短缺或失实,往往是造成误诊和漏诊的原因。问诊是医生与就诊者建立联系的开始,日后在诊疗中能否得到就诊者的信任和主动配合决定于首次交谈中给其留下的印象。问诊还是体检的一个手段。就诊者的语音、语调、语态、表情,对语言的理解力都可在交谈中反映出来。

掌握问诊要领是取得全面、翔实病史的关键,如:问诊时要态度和蔼、诚恳,语气要平和,听取陈述要耐心,问话要简短易答,用语要通俗易懂并尽量少用医学术语;切忌逼问或诱问;边问诊、边思考、边取舍、边辨别真伪和主次是获得全面病史的关键。


Google
 
上一篇:温疫
下一篇:五行学说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5]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39]
 · 北京大观园 [3645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8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1,152.34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