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具有温热病性质的一类急性传染病。发病急骤,患者临床表现相同且病情危重,并可引起大流行。如西医临床流行学中的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斑疹伤寒、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以及非典型肺炎等急性传染病出现大流行时,即统称温疫。
疫在古代文献中又称作瘟疫。瘟和疫同义,均指传染病。温疫是指传染病中以热证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瘟疫。以寒证为主要症状者则称作寒疫。
对于温疫和温病的概念,现代比较一致的意见是,温病泛指外感热病,无论其传染性强弱、流行性大小,均属温病范围。温疫则属温病中具有强烈传染性、病情危重凶险并具有大流行特征的一类疾病。
关于疫的记载,早见于周代《礼记·月令》。如“孟春行秋令,则民病大疫”,意即自然气候的严重反常,是传染病暴发、流行的重要原因。《素问遗篇·刺法论》谓:“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更明确地指出了疫病的传染性和流行性特点。汉代以来,历代史书都有疫病流行的记载,但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关于疫病并未形成独立的理论临床体系,一直属于广义伤寒范围。明代吴又可的《温疫论》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部温疫专书,书中提出了许多创造性的见解,如在温疫病因上,大胆地否定了中医传统的六淫病因说,提出“疠气”(又称戾气、异气、杂气)致疫的观点;在感邪途径上,强调邪从口鼻而入;在治疗原则上,主张疏利祛邪为主等。由于时代条件的限制,疠气说虽然已经涉及传染病的特异性致病因子,这在现代病原微生物学尚未建立之前,不能不说是一重大创见,但从辨证求因、审因论治的角度来说,其实质仍然没有脱离传统的六淫证治的范围。当清代温病学蓬勃兴起以后,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吴鞠通、王孟英等即把温疫归属于温病学的范围,纳入卫气营血、三焦辨证论治体系。如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将温病分为风温、湿热、温疫、温毒、暑温、湿温、秋燥、冬温、温疟9种。
现代对温疫普遍采取中西医结合的科学预防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温疫的流行,不少温疫已绝迹(如天花)。在中医方面,广大医务工作者运用温病学的理论和方法,治疗流行性乙型脑炎、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病毒性肝炎等急性流行传染病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并在实践中总结出不少新的认识和经验。例如不同温疫的病名,基本上采用西医病名;在诊断上采取中西医双重诊断的方法;在治疗上,基本形成了专方专药与辨证论治相结合的格局;在疗效的总结上,采取成百上千例的大宗病例与典型病案相结合的形式;在治疗手段上也有所改进,具有高效、速效的注射剂及大输液制剂的应用,改变了传统汤剂、丸散剂在重危急证的抢救上缓不济急的局面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