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临床运用具有疏畅气机、解郁散结作用的药物治疗气滞病证治法。理气法之一。主要用于肝气郁滞和脾胃气滞,治法包括疏肝解郁及行气和胃两类。
疏肝解郁 治疗肝气郁滞证的治法,适用于肝气郁滞所致的胸胁胀满,胁肋疼痛,疝气腹痛,妇女月经不调、痛经、乳房胀痛,脉弦等证。常用的疏肝解郁药有香附、柴胡、乌药、青皮、川楝子、小茴香等,代表方如柴胡疏肝散、天台乌药散。疏肝解郁常与清热、散寒、活血、补脾等法配合使用。如肝气郁滞、气郁化火,宜配合清热法,方如金铃子散;寒侵肝脉、气机阻滞,宜配合散寒法,方如天台乌药散;肝气郁滞,常致血行不畅,宜配合活血法,方如柴胡疏肝散;肝郁脾虚,宜配合补脾法,方如痛泻要方。
行气和胃 治疗脾胃气滞证的治法,适用于脾胃气滞所致的脘腹胀满疼痛、呕恶食少、肠鸣腹痛、大便失常等。常用的行气和胃药有陈皮、木香、厚朴、砂仁等,代表方如香砂枳术丸。行气和胃法常与疏肝解郁、祛湿、消食化滞、补脾以及散寒、清热等法配合使用。如肝气郁滞、肝气犯胃,宜与疏肝解郁法配合,方如柴胡疏肝散;湿阻脾胃、气机不行,宜配合祛湿法,方如平胃散;食积停滞、胃气不和,宜配合消食化滞法,方如保和丸;脾胃虚弱、胃气不行,宜配合补脾法,方如异功散;寒邪犯胃,宜配合温中祛寒法,方如良附丸;痰热内结、气郁不通,宜配合清热化痰,方如小陷胸汤。
临床注意:①行气法宜用于气滞实证,若气滞兼气虚时,应辅以补气法。气滞无气虚症状时,不可使用补气法,以免气滞加重。②理气药物性多辛温香燥,易耗伤气血津液,使用时勿用量过大,阴血不足须慎用,必要时可配以滋阴养血的药物。③行气作用强的药物,孕妇慎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