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心脾两虚证
  发表日期:2020年3月10日  共浏览283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因心血不足,脾气虚弱所引起的中医学证候。包括心脾气虚,心脾阴虚,心脾气阴两虚等几种类型。由于心主血、脾主运化,所以临床上心脾两虚证以心血不足、脾气虚弱者为多。常见于虚劳、心悸、怔忡、不寐、健忘、眩晕、血证,以及西医学的神经官能症、贫血、心律失常、心肌炎等疾病。

心主血脉、主神志,脾主运化、主统血,因此,心与脾之间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血液的生成与运行两个方面。脾气足则血有化源,心所主之血自能充盈,神志活动才能正常;心主血脉与脾主统血相互协调,以维持血液在经脉之中正常运行。若因某种原因影响心脾两脏的生理功能,则会形成心脾两虚证。如饮食不节、饥饱不调损伤脾胃之气,脾气虚弱,不能运化水谷精微,则血的化源匮乏,致心血不足;若劳倦内伤,思虑过度,则会劳伤心脾,耗血伤神,既使心血亏耗、心神失养,又影响脾化生气血,而且使脾失统血之职,加重心脾两虚证。慢性失血不仅使心血亏虚、神不守舍,而且日久气血皆亏,致脾气亦虚、运化无力,亦可形成心脾两虚证。临床表现主要为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腹胀便溏,食欲不振,面色萎黄,神倦乏力,以及月经过多、淋漓不尽,便血、皮下出血等多种慢性出血现象,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上述表现反映了心血不足与脾气虚弱两方面的病机特点。心血不足,则心失所养,心神不宁,头目失养,故心悸怔忡、失眠多梦、头晕健忘;脾气虚弱,运化失健,故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大便失调、神倦乏力;脾虚不能统血,可见月经过多、便血、皮下出血等多种慢性出血现象;气血不足,也可见经少、闭经。面色萎黄,神倦乏力,舌质淡嫩、苔白,脉细弱为气血两虚之象。临证以心悸失眠、腹胀便溏、慢性出血伴见气血两虚表现为辨证要点。

心脾两虚证的治疗以补益心脾为大法,可选用归脾汤。但若以气虚为主,则病变多偏于脾虚,治宜补益脾气,方选妙香散等;若以血虚为主,病变部位多偏于心虚,治宜补养心血,方选养心汤等。


Google
 
上一篇:心悸
下一篇:心肾不交证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40]
 · 北京大观园 [3645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9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58.59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