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神农本草经》
  发表日期:2020年3月9日  共浏览182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国现存最早的中药经典著作。又称《神农本草》,简称《本草经》、《本经》。撰者托名神农(中国远古传说中尝百草鉴定药物的人物)。最先著录于梁代阮孝绪《七录》。成书年代有先秦、两汉、六朝诸说。现一般认为其主体约形成于西汉,又经东汉医药学家修润增补。梁代陶弘景曾予整理。原书唐初已散失,现存者多为明末以后的辑佚本。佚文主要来自《证类本草》等药书,少量辑自《太平御览》等非医药书。

全书分三(或四)卷,载药365种(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序例(或序录)或成一卷,即总论,归纳为13条药学理论原则。先将药物分为三类,上品120种为君,无毒,主养命,可久服;中品120种为臣,主养性,无毒或有毒,多为补养兼有攻治疾病之效;下品125种为佐使,多有毒,不可久服,多为除寒热、破积聚的药物,主治病。其中上品如人参、阿胶、雄黄;中品如鹿茸、红花、石膏;下品如附子、大黄。又论述药物“君、臣、佐、使”的配伍原则、七情、四气五味、采收、调剂、用法等。各论三卷,按上、中、下品分别记述药物的名称、性味、有毒无毒、功效主治、别名、生长环境或产地等。书中有200多味药至今常用。

《本草经》是中国早期临床用药经验的第一次大总结,文字简练古朴,被奉为中药学经典。但因受当时道教思想的影响,书中还收入了一些诸如服石、炼丹、修仙等内容,并且该书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每品中又将矿物药置于前列,认为雄黄、水银等剧毒药为上品,可以久服并保“不老延年”。对药物的具体产地、采收时月、炮制方法、品种鉴定等则很少涉及。

《本草经》对后世本草学影响很大,《名医别录》、《本草经集注》等即以此为基础发展而成。将药物以上、中、下三品来分类,虽然在《本草经集注》中已退居次要地位,但在明以前许多重要本草著作中仍可常见。

《本草经》今有辑本14种,常用且较好者如清代孙星衍、孙冯翼合辑《神农本草经》三卷(1799)和顾观光同名辑本四卷(1844)及今人马继兴主编的《神农本草经辑注》等


Google
 
上一篇:相火妄动证
下一篇:升降出入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40]
 · 北京大观园 [3645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9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53.125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