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发表日期:2020年3月9日  共浏览173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医理论对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活动的总称。也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体现。它通过目光表情、面容体态、动静谐调、语言气息和整体的色泽及形象、对刺激的应答以及生命机能的各种信息表现出来。神依附于人的形体而存在,即中医学所称形神合一。临床上通过对神的察识,可辨别病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状况,判断疾病的预后。

神的来源 神来自先天与后天两个方面。《内经》中以“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来说明双亲之精通过遗传给予后代。因此,由遗传而来的先天之精是产生神的根源。另外,神还需要不断地得到后天水谷精微的滋养,即通过饮食来化生气、血、精、津液给予补充,从而维持生命活动,即后天水谷精微不断地充养先天之精,使人体的气、血、精、津液充沛,脏腑功能良好,方能使神处于正常状态。

神形关系 神是人的生命活动的表现,它不能离人体而单独存在。一旦形体死亡,神也就随之消失。所以,有形(有生命的人体)方能有神。中医学强调形神合一、形与神俱,即指形与神是人体不可分离的统一整体。形体健壮则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形体衰弱则精神疲惫,生命活动异常。

神与精神意识和思维 人的精神、意识和思维是神常用的含义之一。中医学认为这一含义下的神由心所主,即《内经》中所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现代生理学认为这是属于大脑的功能,虽然明代李时珍和清代王清任也曾提出类似的看法,但现代中医学仍将此归属于心,所以有时又称为“心神”。在由心所主的神中,又可分出神、魂、魄、意、志等神的下属概念,这些概念之间有所差别,并分属于一定的脏器。这是由于神的活动是建立在五脏功能活动的基础之上,五脏功能不同,神的表现也就有所区别。以神配属于心,魂配属于肝,魄配属于肺,意配属于脾,志配属于肾。在临床上这种配属关系有一定的意义。如精神意识逐渐成熟则产生魂,做梦、幻觉、梦游等属于魂的活动范围,魂属于肝。又如《内经》中认为“心有所忆谓之意,意之所存谓之志”,志即认识,是人体在意念积存的基础上产生的,为人类特有的心理功能,而这一功能活动与肾气的充沛与否有关,这些都对临床辨证用药有一定的参考意义。虽然上述精神活动各有不同,但主宰者是心,其中任何一种活动都是心神活动的组成部分,都属神的范畴。心神可以统率和支配人去认识和处理外界事物,心神如有异常,则魂、魄、意、志等精神活动就会紊乱。

神的盛衰 中医学常用神的盛衰来判断人体的健康状况与疾病的轻重转归(预后)。由于气、血、精、津液是产生神的物质基础,所以当人的精气充盈、生命活动正常时神的表现也就旺盛,如面色红润光泽、目光明亮有神、呼吸平和、神志清楚、语言清晰、精神充沛、反应敏捷、动作灵活、肌肉丰满等,亦称有神。反之,如果人的气、血、精、津液不足,脏腑功能失常,神也就表现为不足,可出现精神不振、健忘、嗜睡、声低懒言、倦怠无力、动作迟缓等表现,亦称少神。如果神已衰败,表现为面色晦暗、视物不清、眼球呆滞、呼吸异常、神志不清、语言错乱、反应迟钝、动作失灵、骨瘦如柴等,此称失神,标志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在有神、少神、失神的表现中,以目光的表现最为突出。俗称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故能传神,人的精神活动、健康状况往往可从目光中流露出来。此外,面部表现、言谈举止、声息、外形、动作状态以及舌象、脉象等,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出神的盛衰。

神是临床诊断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望、闻、问、切4种诊法,了解病人神的状态(有神、少神、神志异常、失神、假神等),对于疾病的诊断治疗与把握预后有重要意义。有神是精气充足、血脉旺盛的表现,即使有病,也属于正气未伤的轻病。少神系因精气不足或异常所致,临床最为常见,通过治疗往往可以康复。神志异常是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出现反常状态,此时可伴有全身性的其他症状,亦可有精神失常的表现,如癫、狂、痫等。失神是精亏气损血耗的表现,病情严重,预后不良。假神是病情危重之人在临终前突然出现精神暂时的好转,如面色红艳,语言清晰或能进食等假象,俗称回光返照,预示病人的阴阳即将离绝,很快就要死亡。


Google
 
上一篇:舌质
下一篇:升降浮沉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40]
 · 北京大观园 [3645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9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94.53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