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疾病诊疗

脾不统血证
  发表日期:2020年3月9日  共浏览295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因脾气虚弱,不能统摄血液而致血溢脉外所引起的中医学证候。常见于便血、衄血、皮下出血、崩漏,以及西医学的贫血、胃十二指肠溃疡、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过敏性紫癜、白血病及功能性子宫出血等多种出血性疾病。

脾主统血的生理功能早在《难经》中就有记载,如“脾主裹血”即指脾气能裹摄约束血液循行于经脉之中,使其不致溢出脉外。汉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出用黄土汤治疗脾虚下血。明代张景岳、清代唐容川也都明确指出了脾虚不能摄血,可致下血、出血。

-

脾不统血证是气不摄血的病机反映,它不仅与脾主统血直接相关,而且与脾化生气血的功能也有密切关系。因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脾运健旺则气血充盈,气能发挥固摄作用,血液就能循其常道而不致溢出脉外。所以,脾统血的作用是脾气化生血液和固摄血液功能的综合体现。若脾胃素虚、因饮食所伤、劳倦思虑伤脾、久病耗伤脾气,可使脾气虚弱、运化失司、气血生化无源,因而气血虚亏、固摄无力、血溢脉外而致出血。临床表现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为脾气虚弱,运化无力,气血亏虚,可见食后腹胀、大便稀溏、肢体倦怠、少气懒言、面色萎黄、舌淡苔白、脉缓弱;一为多种出血症状如便血、尿血、月经过多、崩漏等。便血而属脾不统血者,以大便下血、血便混杂,先便后血、血色紫暗,大便漆黑,兼见脾气虚症状;崩漏而属脾不统血者,表现为暴崩下血或淋漓不尽且色淡质薄、面色㿠白或虚浮、倦怠乏力、四肢不温、气短懒言、腹胀便溏等。

脾不统血的治疗以补气摄血为法,可随证选用归脾汤、黄土汤、八珍汤等方。


Google
 
上一篇:膀胱虚寒
下一篇:平肝潜阳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40]
 · 北京大观园 [3645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90]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70.31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