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膀胱失于温煦或寒邪侵袭膀胱,临床以尿频、遗尿甚或小便失禁、小腹喜温等为主要表现的证。常见于遗尿、小便不禁、癃闭,以及西医的慢性肾炎等病。
膀胱位于小腹中央,与肾表里相合,其主要功能是储存尿液和排尿,膀胱的功能正常与否,全赖于肾阳温煦,若肾阳不足、无力温煦膀胱或小腹部受寒、膀胱被寒邪所伤,皆可导致膀胱虚寒证。临床表现以小便频数、色白清长,遗尿甚至小便失禁,畏寒怕冷,腰膝冷而酸软无力,小腹喜温喜按,面色㿠白,舌淡苔白,脉沉细尺弱为主。也可出现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尿无力等症状。肾阳虚衰,下焦虚冷,膀胱气化无力为其基本病理变化。肾阳不足,不能温化水液,故小便频数而清长;下焦虚冷,膀胱机能减弱,约束无力,则遗尿,甚者小便失禁;肾阳虚衰,气血运行无力,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㿠白;肌肤失于肾阳的温煦,则畏寒怕冷;腰为肾之府,肾主骨,肾阳虚衰,骨骼失于温养,故腰膝冷而酸软无力;膀胱位于小腹,膀胱虚寒,则小腹喜温喜按;舌淡苔白,脉沉细尺弱,为肾阳不足、膀胱虚寒之证。若肾阳虚惫、气化不及膀胱、膀胱气化无力,则可见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尿无力而成癃闭之症状。
膀胱虚寒的治疗以温阳散寒为主,常用济生菟丝子丸;若小便不通或点滴不爽、排尿无力者,可用济生肾气丸、 金匮肾气丸等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