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山湖东侧是贵门景区,沿十八弯古道而上,沿途松枫夹道,翠竹婆娑。贵门更楼是一座坐北朝南的四合式二层建筑,下层是石砌的台基,中有天井,南北两面各有拱券洞门,为旧时入婺往来之通道。南门上书“古鹿门”,北门上题“贵门”(系朱熹手笔)。后来婺东书法家赵睿荣又分别在南北两洞的背面题刻了“隔尘”、“归云”。上层楼房四面相向,回廊相连,登楼北望,南山湖风光尽收眼底。
出更楼洞北,有姐妹枫分列左右,高30余米,秋来经霜,枫叶流丹,颇为壮观。又有迎客古松五六棵,郁郁葱葱,每逢风起,松涛阵阵,分外悦耳。
现在的更楼是清嘉庆三年(公元1798年)重修的。当地人称之为更楼洞,实则东为更楼,西为鹿门书院。鹿门书院系南宋理学家吕规叔创立。吕规叔原籍安徽寿春,年轻时与侄吕祖谦(学者称东莱先生)一同求学于著名学者杨时门下。吕规叔治学严谨,为当时之名流,曾任梧州教授、监察御史、河南府推官。因缔姻于嵊县之过氏,爱慕鹿门山水清妙,遂从婺州(今金华市)迁居鹿门,筑别墅于白宅墅,并创建鹿门书院,以培养教育乡里子弟。山阴周师濂有《鹿门书院》诗:“凿山垒石一朝成,结构精庐三十楹。规叔东莱曾讲学,到今弦诵继家声。”更楼系吕规叔之子吕祖璟所建,祖璟曾任淮南安抚使,训兵抚士,恩威诚信,颇有功绩,因与朝廷权臣不合,弃官回乡。当时浙东盗匪蜂起,为保护地方平安,祖璟组织民兵守御,建更楼演武场,如今更楼前一方坦地,即“演武场”旧址。
鹿门为贵门之古称,因为那时,这里古木参天,野草丛生,时时得闻鹿鸣之声,规叔于此创建书院,故名鹿门书院。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时任浙东常平茶盐使的朱熹来嵊赈灾,访规叔于鹿门,并在鹿门书院讲学。朱熹与规叔素有交往,知吕氏一族家学源远流长,儒林英才辈出,堪称“文献世家,中原望族”,故题写了“贵门”两字。朱熹赋诗赞规叔道:“人道公心如明月,我道明月不如公。明月照夜不照昼,公心昼夜一般同。”朱熹是南宋理学名家,为后世所推崇,鹿门也就改名为贵门了。更楼东有芦峰,高峰插天,相传半山有龙井,深不可测,传为朱熹旧游之地。
去贵门东二里许,有白宅墅村(也称梅墅)。村口有“访友桥”,为朱熹与吕规叔相逢之处,桥下山泉清洌,淙淙流泻于山石间。朱熹爱其声,欣然题书“石泉漱玉”四字。桥下之泉谓之漱玉泉,亦名文公泉。泉旁有坦石,高阔达丈许,相传为吕规叔垂钓处。村西有“叠书岩”,是一块平地突起的斜坦坡石。朱熹与规叔坐此论经谈道,其地多老梅,暗香浮动,琼花竞放,故又题书“梅墅堆琼”四字,镌刻于岩上。
贵门东有龙山,山势蛇蜒如龙。文公泉之水清流注泻,曲折迂回,至龙尾岭与它源相汇,雨后水涨,双流澎湃,龙尾似欲飞腾,此谓“龙尾瀑”,亦为贵门一大景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