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泸定地处边远贫穷的少数民族地区,自古以来即如此,因此这里的古建筑与我们所贯见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的大屋顶式古建筑不可相比。这里的所谓古建是以碉楼,木磴子房等仅数百年历史,历经兵燹与地震保留下来的藏汉混合建筑。由此可以一窥少数民族地区古代先民们的起居状况。
乌泥岗四角碉楼 位于岚安乡脚乌村西南约2km,该楼座北朝南,泥木石砌结构,下大上小,长方形、五层。四周墙上有拱形窗七扇,第一层采用栏干式,二层为抬梁式,三层以上为穿逗式。建筑面积118.09m2,相传有200-300年的历史。
碉房 典型的藏式住房,岚安、烹坝和岔道等地仍有保留。墙体以杂乱的片石垒就,缝隙中填以泥土,墙体下厚上薄,最顶层厚约0.25m。岔道有一间建于1761年的碉房至今仍完好地保留着。
丹巴甲居一带的嘉绒藏族现仍以碉房为主要居所,其结构与泸定所见相似。
木磴子房 类似于东北林区常见的木楞子房,泸定仅有磨西咱地村西北约500m有一处。保存基本完好。该房坐北朝南,平檐悬山顶穿逗木结构。四周用长条木磴(原木对剖而成)砌成木墙,每面12块木磴,九根柱头落地,进深六间,建筑面积141.75m2。木磴材积45.28m3,现为张氏三家民房,传已居住十代人,至少有250历史,经1876年雅家埂7.7级强震而未毁!
陈德滋碉房 陈于民国后期任县参议会议长,家住得妥,其富裕程度仅次于刘邦富。1946年在旧房前建有一碉房以自卫,现为得妥小学宿舍。
刘邦富四合院 民国时代,刘邦富是冷碛首富,其在镇政府西南约500m处建一四合新院,别名天星宫。由前房,正房及左右厢房构成,各房之间以土楼连接,四周有围墙,中为天井。 十字形教堂 冷碛镇政府西南约100 m,于光绪5年(1880年)建的最早的天主教堂。其平面呈十字形布局。采用四传尖顶木结构建筑形式。教堂主体为单檐歇山顶穿逗式木结构。建筑面积240.85m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