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那些戏水捉鱼的儿时岁月里,回忆多数褪色淡去,唯有那萦留于口的些许味道,和着岁月的甘醇,掺着家乡浓浓的乡土气息,终究化出梦中故乡的水清云淡。

我细细回味着家乡的美食,要说家乡的美食,鲜有特别的。倒是有那么两样算不得美食的“美食”,交织在我年少的时光里,凝化成我所有对家乡味道的回忆。

小时候,每每秋收后,母亲就将收回来的麻子(麻子,俗称“火麻”,雌雄异株,原产于中国。就是大麻的种子,是人类最早种植的植物之一。大麻的茎、竿可制成纤维,籽可榨油)给我们做麻腐包子。如今,在我们80后的记忆中还留存着对麻腐包子的印象,但对它的制作过程却不知者甚多,我也是妈妈给我讲麻腐包子是怎么做的。
要做麻腐包子,第一道工序就是先“点”麻腐。把麻子用石磨或者碾子或者碾槽碾碎,置于水中狠搓,然后用罗,将麻子皮清除,把汤汁放在锅里用小火加热。再将麻子皮泡入水中继续搓洗,经过沉淀,上面的清水就用来“点”麻腐。锅里的汤汁开了以后,哪里冒泡,就在哪里“点”一点水,这样,汤汁里面的麻腐就慢慢地在锅上面结成一层粥状,这就是麻腐。然后在制作好的麻腐里面拌入少量洋芋丝、葱沫、调料,就成了麻腐包子的馅了。麻腐还可以制作成麻腐汤,就是将“点”成的麻腐取出后,在锅里的汤里面加一些葱花、调料,就是麻腐汤,同样也是非常好喝的,那味道别具一格,是其它任何汤都无法比拟的。
其它的制作过程和普通的包子的制作是一样的。
一座城市,一个坐标,一张菜单,一些故事,一段回忆。如今,随着生活的逐步提高,细品它,咂摸着人生朴实的生活况味。人对远去的,难忘的,浓郁的,深刻的斑驳记忆,有一种无法释怀的感觉。穿过岁月的廊桥,在生命中留下不可磨灭的痕迹。
注释:①石磨:石磨最初叫硙,汉代才叫做磨,是用于把米、麦、豆等粮食加工成粉、浆的一种机械。开始用人力或畜力,到了晋代,我国发明用水作动力的水磨。通常由两个圆石做成,圆石是平面的两层,两层的接合处都有纹理,上层圆石中间有个圆孔,粮食从上方的孔进入圆石两层中间,沿着纹理向外运移,上层圆石在滚动过程中,两层中间的粮食被磨碎,形成粉末。
②碾子:碾子,由碾台、碾盘、碾滚和碾架等组成的,在北方大部分地区麦黍等粮食脱壳、去皮时使用,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盘中心设竖轴,连碾架,架中装碾滚子,通过碾滚子在碾盘上的来回滚动达到碾轧脱壳的目的。
③碾槽:碾槽用生铁浇铸,通体黝黑,由碾盘和槽身两部分组成。碾盘呈圆盘状,与古代铜钱仿佛,中有方孔,用以固定木柄,木柄两端刨圆,便于两手抓握;槽身呈船形,中间一条“V”形槽,用以盛放料材;两头上翘,阔肚尖嘴,宛如一叶扁舟;下有四足,略向两侧分开,以增加稳定性。将药或者其他物品倒进槽内,两手握住碾盘的木柄,在承料槽内用力按压、来回滚动,可将药和其他物品碾碎。
④罗:一种器具,在木框或竹框上张网状物,用来使细的粉末或流质漏下去,留下粗的粉末或渣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