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当地玩乐 >>吉林省 >>四平市

伊通满族博物馆
  发表日期:2018年10月6日  共浏览393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概况介绍

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已建立25年,由于各级党委、政府和民委的关怀重视,在专家学者的亲切指导和全体员工的努力下,博物馆不断发展壮大,在创建经济强县、文化名县的进程中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体介绍如下:

一、伊通满族文物发掘征集工作

1、伊通满族自治县满族文化历史背景

满族是一个勤劳、智慧、纯朴、勇敢的伟大民族,世代生息繁衍在白山黑水之间,距今已4000多年的历史。伊通是满族发祥地之一,满族先人在这山川秀丽,水草丰美的七星大地过着渔猎农耕生活,创造了人类的文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留下了斑斑足迹,留下了说不尽的传说和故事。至今全县有辽金古城遗迹8处;辽金古墓葬18处;原始遗址1处,青铜器时期古遗址38处,辽金时期古遗址39处,我县境内还留有清代柳条边、大御路和皇家围场遗迹多处。

伊通历史悠久,明时归海西妇女真叶赫部,于清雍正六年(1728年)设二旗公署;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设伊通河分防巡检,隶吉林府。随着人口增加,于清光绪八年(1882年)设伊通州。由于柳条边的废弃,围场开禁,人口日益增多,至宣统三年(1911年)全州已达31万人,是吉林省所辖区域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州县。伊通州也是满族人口较多,经济繁荣,商品广销域外;文化发达,文人雅士不乏其人,文有翰林,武有将军,美誉天下。因此,伊通满族文化底蕴厚重,满族历史文物资源丰富。

2、伊通满族文物发掘征集工作。

伊通满族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始于1986年6月,县委按吉林省委指示,伊通县(1988年8月30日设立自治县)委、县政府组织力量开始发掘征集、研究整理满族历史文化遗产工作。组建发掘整理满族文化遗产办公室,在全县迅速开展了发掘征集满族传世文物工作。由于各级党委、政府的关怀重视,广大满族同胞的热心支持,工作进展十分顺利,成绩瞩目。1987年3月根据吉林省民委的组织安排,以伊通满族文物为主的“吉林省满族传世文物展览”赴北京在民族文化宫展出,共展出文物320种,1800多件。3月25日全国政协副主席杨静仁、吕正操,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溥杰、中央统战部部长闫明复、最高人民检察院原副检察长关山复以及在京的满族知名人士胡洁青等出席了剪彩仪式。在10天(3月25日至4月5日)的展览期间,共接待观众11万多人次,其中有美、日、朝、法、瑞典、港、澳等国家和地区的客人。由中央电台、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妇女报》等10余家新闻单位进行了专题报道。《人民日报》海外版、中国国际广播电台用35种语言向全世界报道展览盛况。

赴京展览结束后,县委、县政府为了深入开展满族文化遗产发掘工作,向世人展示满族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灿烂的文化,继续加大满族文化遗产的发掘征集工作力度,加大经费的投放,进一步宣传教育群众,要求广大干部关心支持满族文化遗产发掘征集工作深入地开展。要求干部群众认识到伊通是满族发祥地之一,千百年来满族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息,不仅留下了大量历史遗迹,而且民间保存着大量文物,有较丰富的文物资源。同时伊通又是满族人口较多的县份,占全县人口总数的37%左右,有较好的开展发掘征集满族文化遗产工作的群众基础。因此,在20多年的满族文化遗产发掘征集工作中成绩喜人,到2007年已征集和珍藏各类满族文物达650余种,4500余件。文物可分为满族先人用过的石器、陶瓷、铜器和近代满族同胞生产、生活、礼仪、文化和信仰等方面的传世文物。其中部分文物有着重大的科学、历史和艺术价值。诸如:清道光十四年“敕命”;清同治七年“诰命”;清光绪二十二年“功牌”;清同治十三年赫尔苏驿站“铸铁钟”;保存300多年的萨满神服(神帽、神裙和腰铃)以及30余份满族人族谱,其中清光绪二十二年(1895年)修制的盛京将军依克唐阿族谱;还征集到6根满族人记录生育子女的“子孙绳”,即无文字族谱,满族人的衣、裤、袍、褂、旗鞋、靴、帽以及生产、生活、信仰各类工具、器皿和祭器等等。

二、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的建设和发展

县委、县政府为了向世人展示满族悠久的历史,辉煌的成就,灿烂文化,全面落实党的民族政策,持久地开展研究、传播、弘扬满族历史文化和进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决定建立伊通满族民俗馆(今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临时借用县总工会四楼会议室(150平方米)做馆舍,展示各类满族传世文物320种1834件,于1987年6月25日成立,面向社会开放,得到了干部群众的大力支持。

1988年8月30日,经国务院批准撤销伊通县,设立伊通满族自治县,为迎接1989年8月30日自治县成立庆典,县委、县政府决定重新布展,于是租用科协办公楼200平方米做展厅,投资10万元,修饰装潢了展室,制作了展柜、展桌、屏风等文物陈列设施,调配培训了3名讲解员,以此,向社会宣传介绍满族历史文化,接待了前来参加庆典的客人和社会各界群众。

1990年9月,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县委决定新建展馆。投资105万元,占地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1350平方米,于1992年8月24日落成。展馆设计新颖,为六面塔楼,主楼五层,配楼三层,仿古建筑,雕梁画栋,黄色琉璃瓦,典雅别致,具有浓郁的民族建筑风格。分别由全国人大、民族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溥杰先生和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书法家协会主席启功先生题写馆名。先后投资20余万元,装潢了展厅,制作了展具。采用文物、照片、图表、模型和沙盘等形式进行布展。全馆分设满族渊源、生产、生活、礼仪、文化和附属部分共六个展厅,展示陈列文物410种,2010余件。选拔培训讲解员6人,身着旗袍,正规全程讲解。到2007年7月已接待国内外观众17万人次。

2001年初,县委、县政府决定移地扩建满族博物馆,主要考虑到满族博物馆规模太小,水准低,一些文物不能展示陈列,随着自治县的建立,广大民众民族意识不断增强,提出扩大展馆规模的呼声不断,因此,县委、县政府决定,自筹资金600万元,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主楼5层,配楼2层,混凝土框架结构,仿古建筑,气势宏伟,典雅大方,具有浓郁北方民族建筑风格,于2002年6月末竣工。县满族民俗馆移至新馆后改称伊通满族博物馆,县委要求新馆建成后,要成为一座展示满族历史、民俗文化,具有较高水准的综合性县级博物馆。为确保办馆工作顺利进行,县委设立县满族博物馆布展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选调具有专业技能的人员参与布展工作。组织有关人员先后到黑龙江、沈阳、北京等地较优秀博物馆考察学习,请教专家学者;召开专家论证会,广泛吸收各地办馆经验,经一年的艰苦工作,于2003年8月30日结束了全部布展工作。新馆设六个展厅(2000平方米),展示内容分别为满族源流、生产、生活、文化、礼仪、信仰和古今伊通七个部分。本馆主要以满族传世文物为主,附以图片、图表以及模型。文物展示陈列采用大通柜、封闭式。以灯光照明,展厅设有通风防潮、避光防盗、消防保安各项设施。县满族博物馆新馆开馆以来,已得到社会各界群众的好评,得到专家学者和各级领导的充分肯定。认为伊通满族博物馆是馆藏满族文物种类之全、文物数量之多、展馆规模之大为国内少见的县级博物馆。2007年被国家民委确定“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2008年4月被国家旅游局确定为4A级旅游景点;2008年10月16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确定为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

2007年初以来,县委、县政府为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飞速发展的形势需要,深入贯彻党的十七大提出的文化建设的决定,积极开展民族文化工作,进一步完善提高县博物馆的社会功能。2008年7月1日县政府常务会议,决定投资改建扩建博物馆,由省政府拨款300万元,县自筹经费260万元,扩建2200平方米。主要用于扩大萨满文化、民族经济(1949年---2009年伊通巨变)和增设民俗演示、学术报告、游客服务中心和临时展厅等,改造纠正原馆设计弊端。采取主楼两侧延伸,扩建配楼,主楼后接大厅(多媒体演示厅),封堵窗户,新挂灰色火烧板墙面,南侧墙面装饰蟠龙、三仙女传说和天空大战,富于满族文化象征的理石浮雕。改扩建后新楼形似神鹰展翅,气势宏伟壮观,风格典雅别致,有着强烈的民族特色,成为县城一大景观。土建工程于本年2008年11月末竣工。

三、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的社会功效

伊通满族分馆创建以来,为我县的经济建设、文化建设作出了积极的贡献,取得了巨大的社会效益。由于博物馆的创建和发展,它的影响日益广泛,成为宣传伊通、宣传满族的窗口。成为干部群众、学生学习满族历史文化的园地和课堂。25年间,先后接待各界观众、海外客人达60余万人次。

博物馆又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满族文化学术研究基地。随着博物馆的发展,各级党委、政府和院校更加重视博物馆的社会功能。到目前已被吉林省委、省政府、四平市委、市政府和县委、县政府确定为爱国教育基地;被吉林省社科院确定为学术基地和萨满教研究基地;吉林省师范大学满族文化研究基地及长春师范学院萨满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吉林省民族研究所满族文化研究基地,目前,已有8个单位先后挂牌开展工作。博物馆还成功地安排接待了吉林省社会科院满族文化学术座谈会;第六次全国老舍学术研讨会和协办第七届国际萨满文化学术研讨会。此外还接待俄、美、日、德、加拿大、港、澳、台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专家学者来馆考察满族历史文化。

博物馆为了充分发挥自身的功能,先后会同县文联、县文体局、县档案局、县邮电局等单位联合举办书法美术作品收藏展、毛泽东主席文献收藏展、邮品收藏展和古币收藏展,以及会同伊通火山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举办伊通火山群陈列馆。做到既传播了满族文化知识,又拓宽了工作领域,发扬联合办馆的协作精神,为文化建设尽一份责任。

博物馆为传播满族历史文化,提高文博工作水平,总结满族历史文化研究成果,做到馆内外结合,拓宽传播满族文化领域,扩大博物馆的影响,提高伊通的知名度,先后会同吉林省新闻出版局、吉林省民族研究所合编《图像中国满族风俗述录》,同四平市电视台合作录制《伊通满族博物馆宣传片》和会同吉林省社科院录制《萨满巡礼》电子读物等。

除此之外,县博物馆不定期撰写有关满族历史文化、风俗习惯、文物考略等论文多篇,于会议和报刊上发表。

四、党委、政府的关怀重视,专家学者的指导。

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的建设发展,能有今天的巨大成就,关键是党和政府的关怀重视。伊通博物馆的创建,源于吉林省委书记高狄在1986年6月6日对伊通满族文化遗产发掘工作的指示,和1987年3月省民委决定伊通以“吉林省满族传世文物展”的名义赴北京民族文化宫展览,以及各级民委的大力支持,使得伊通民族文化事业建设迅速发展。到2008年初,已为博物馆建设投资近2000余万元,博物馆由借房、租房、新建、移地扩建到改建到改建扩建馆舍,具有规模较大,馆藏文物较多,具有较高水准的现代博物馆。伊通满族博物馆的建设发展,更是县委、县政府长期关怀重视的结果,是专家学者的参与、指导的结果。

今天,全馆员工,信心百倍,一定按县委、县政府的要求,将新馆办好。让新馆更壮观华丽,典雅恢宏,成为传播满族文化、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的基地。衷心希望各级领导、专家学者给予指教!

伊通满族博物馆

伊通满族博物馆是一所展示满族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博物馆。其前身为1987年创建的伊通满族民俗馆,2002年再建为伊通满族博物馆。2008年,被中国民族博物馆确定为中国民族博物馆·伊通满族分馆。国家4A级旅游景点。

博物馆里萨满文化的展示

神帽

神箭与子孙绳

满族,是从白山黑水中走出来的优秀民族,迄今已有三千多年历史。他是一个勤劳、勇敢、善良、好学的民族,在历史上曾几度崛起,先后建立渤海、金、后金和清王朝,为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和兴旺发达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满族在漫长的社会文明发展进程中,不断创造积累、传承下的辉煌灿烂的民俗文化,为丰富中华民俗文化宝库做出了重大贡献!

抓鼓

伊通满族博物馆陈列的萨满神服

石氏长白山神超哈占爷

伊通满族博物馆,占地1.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800平方米,馆藏文物630种5000余件。本馆展示内容分为满族渊源、生产、生活、文化、礼仪、信仰、古今伊通七个展厅。馆藏的一件件文物,展现一幅幅纷繁的满族历史风情画卷;一个个生动神奇的文物故事,描绘出满族先民用智慧和汗水创造的多彩生活及绚烂的文化。

今天,伊通满族博物馆,已成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省、市、县委、政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多所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学术研究基地和萨满文化研究基地。


Google
 
上一篇:咱屯子灶台鱼
下一篇:通化县自然旅游资源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3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30日 星期二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94.531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