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山洞
息烽,因特殊的喀斯特地貌,形成了遍布全县的溶洞群。境内除少量的侏罗系、第四系、三叠系等非碳酸盐岩出露外,其余地区均为碳酸盐岩。这些碳酸盐类岩层,经过若干年的风化、侵蚀后,其钙质不断释放和流失,形成了奇特的地表和瑰丽多姿的溶洞系统。现已知其名的有多缤洞、水岭沟银子洞、猫洞、七仙洞、石门洞、龙滩洞等43个。息烽溶洞,具有奇、长、人文历史丰富、分布广等特点。其中尤以多缤洞、猫洞、玄天洞、七仙洞、龙滩洞等最为著名。
(一)多缤洞。多缤洞原名“躲兵洞”,位于贵州省中部,乌江南岸的息烽县九庄镇桐枝驿村境内驼背山下,离息烽县城35公里,距离贵阳101公里。现已探明的部分长21.3公里,其长度位居亚洲第三,超过著名的南斯拉夫波斯托依那长洞。多缤洞属多层巨型溶洞,多洞一体,各洞相通,全洞有16各洞口。主洞口宽敞高大,上方镶嵌着“多缤洞”3个刚劲有力的石刻大字。《息烽县志》记载:多缤洞是我国目前发现的较长洞穴。
(二)龙滩洞。1997年10月2日,《贵州都市报》以《六名探洞者“失踪”,抢险队伍紧急出动》为题,报道了贵州科学院、九庄镇政府等单位考察龙滩洞的始末,6名考察人员为了撩开龙滩洞的面纱,逆水行舟8个小时,没有沿路返回出口,与洞外失去联系,惊动了贵阳市委、市政府、息烽县委、县政府和公安、武警救援队伍。
龙滩洞位于息烽县九庄镇新沙村境内,距息烽县城41公里,属乌江峡谷黄沙河风景区重要景点之一,堪称地下“长江三峡”。
龙滩洞是一个水洞,全长约3500米,呈“S”状布局。洞中水主要来源于南部12公里的多缤洞底层桐兴河伏流、三合伏流和纵贯九庄镇的朱家河,三水合一,水量充裕,水质清澈。
龙滩洞分为“两段三峡”。上、中峡位于上段,连为为一体。下峡独立为下段。龙滩洞的进口在上峡,上峡峡谷宽5米——20米不等,崖壁多处直如刀切,洞腔逐渐空阔,五条石坝自然形成五个高低不一、宽窄不同、长短有别的水滩。上峡十分幽静,水面具有平静的湖泊特点。
中峡共有7个滩,总长约1700米,洞顶高达100余米,水面宽50米以上,滩水不如上峡平静。顺水行船,波纹叠起,轻舟戏浪。根据1997年法国科学家理查德·波耶和省内有关专家学者考察,中峡是龙滩洞的主体部分,包括瀑布滩、叠石滩、卧岩滩、蝙蝠滩、丁字滩、峭壁滩、石女滩等,上、中峡中由碳酸钙结晶凝成的边石坝(俗称石梯田),连接成片,长度超过2公里,是我省目前发现的溶洞中面积最大的边石坝。
下峡长约1500米,入口狭小,500米以内多为峡廊壁道,宽3米——5米,四个积水滩分布在中、下部,最大滩长110米,水面宽约50米,连接洞口瀑布。洞顶、洞壁岩块悬空。吊石峥嵘,乳石,千姿百态,奇异无比。
(二)河流
息烽县境内的河流都属长江流域乌江水系,呈南北流向,多属于雨源型河流,主要靠大气降雨补水,由于大部分份穿沟峡谷之中,河床陡、落差大,流速快,河水暴涨暴落,冲蚀切割强烈;河源均为泉水、溪沟,枯水期由地下水补给。全县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息烽河、九庄河、翁桶河、阳朗河、小鹿窝河、养龙司河、头道河、永靖河、小桥河、雨淋河、猫场河、三田河、温泉河等13条,总长 187.25公里 。其中流域面积大于 100公里 的只有息烽河1条。按长度划分,大于 10公里 的河流有:息烽河、阳朗河、九庄河、翁桶河、小鹿窝河和养龙司河共6条,全县平均100平方公里有河道 17.4公里 ,在全省内属中等河网密度类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