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久弥新的象征。
甘肃是龙文化的发祥地,
甘肃因龙而得名的山水村镇更是
不 计 其 数
永登龙泉就是其一
龙泉寺镇是因在
龙泉边建有寺院而得名
龙泉有泉

龙泉古称圣泉,在今龙泉寺镇龙泉村,水槽沟境内。
龙泉共有五眼,呈“S”形分布,分别称为龙目、龙口、龙脐、龙尾。

(龙泉因此泉而得名)
郦道元在《水经注》中记载:“县有龙泉,出允街谷,泉眼之中,水文成蛟龙,或试搅破之,寻平成龙,畜生将饮着,皆畏避而走。”

(郦道元画像)
郦道元是否真的亲临过此泉无从考证,但由此可知此泉名早已有之,是郦道元考证记述而矣,而且郦道元借鉴汉代桑钦所著的《水经》一书,由此可推断龙泉之名在汉代就有了。

(《水经注》)
因为龙泉地处河西走廊东端,是霍去病“北却匈奴、西逐诸羌”的必经之地,汉朝曾在红城设县,在庄浪河川进行过大规模屯田,此泉周围也为驻军屯田设驿站的最佳地理位置,着让我们进一步肯定东泉之名,始于汉代或汉代之前就已经有之。

(霍去病雕像)
灿烂的历史文化
龙泉之名久矣,龙泉的历史文化更悠久,尤其是新石器时代的文化甚为灿烂。

距今5千年前,庄浪河川边的龙泉地区生态环境良好、水草丰美,成为古先民首选之地。

古羌人依偎在在龙泉周围过着富足而殷实的恬静生活,迄今在龙泉地区庄浪河川东西台地上发现大量史前先民生息过的遗址,李家坪、杨家营、柴家坪、葛家湾砂沟等遗址,面积总共达100万平方米。

为原古先民生活、墓葬,出土了大量石器、陶器。在这些遗址里出土了大量彩陶、壶、罐、瓮等,属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和辛店文化。

(马家窑文化马厂类型彩陶罐)
自汉代以来这里便成为繁忙的丝路驿站,也成为历代王朝苦心经营固守中原的战略要地。千百年来,途径丝路的无数商贾、政客、军旅、墨客都因啜音龙泉甘露,而一扫旅途的疲惫,加足了征程的信心。

(泉水清澈见底)
龙泉在悠久历史中不知浸润过多少人的心田,龙泉至今依然喷涌珠玉,滋润着一方土地,哺育着一方百姓。

(泉水滋养着龙泉镇)
民俗文化艺术
龙泉的历史厚重而悠远,龙泉的民俗文化艺术更是让人称赞,甚至叫绝,这里是一块民俗文化的沃土,生生不息的民众创造出了无比精湛的艺术奇葩。

有社火队伍的庞大精彩,有民间节会、礼仪的多姿多彩,更有童家窑皮影戏梦幻般的表演艺术。

这一艺术数百年在这片土地上传承着民族文化,美化着民众生活,它不愧为历史文化的活态艺术。

(龙泉社火)
2006年10月被甘肃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永登皮影戏现仅存龙泉寺镇童家窑村王德胜一家戏班能够演出,王德胜为王万钟之子。这个戏班现有艺人5人,多为年事已高的农民,年轻人大多也不爱好,没有新的传承人,随着老艺人的自然去世,永登皮影面临着失传的危险。为切实保护这一古老的艺术,永登县近年来加大保护力度,积极推介宣传。

(《永登皮影》戏班主王得胜老先生)
龙泉皮影戏是目前兰州市仅存的唯一一个能够表演的戏班,弥足珍贵,2006年8月在《兰州日报》一经披露,立即引起媒体的高度关注,甘肃省电视台记者就赶到永登进行采访拍摄,在甘肃文化频道播放后引起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皮影戏)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皮影在传播历史文化知识、社会道德礼仪以及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做出了极大贡献。这一皮影艺术表演剧目众多,题材十分广泛,能反应中国二千年历史文化中的故事情节,是中国历史文化的活态艺术,是一朵古老的民间艺术奇葩。

一口道尽千古事,双手挥舞百万兵。
三尺生绢做戏台,全凭十指逞诙谐。
有时明月灯窗下,一笑还从掌握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