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登县境内发现的大量史前文化遗址,证明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人类繁衍生息。永登境内的大通河、庄浪河谷地,气候湿润、土质肥沃、地势平坦、水草丰美、可耕可牧,适宜人类生存。迄今在庄浪河、大通河流域发现的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沙井文化等遗址,文化脉络清晰地反映了永登大地上远古居民的生活生产及其创造的灿烂文化,尤其是马家窑文化时期从马家窑类型、半山类型到马厂类型,相延千余年,在华夏文明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距今一万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黄河流域是新石器时代最为发达的地区。永登境内的庄浪河、大通河是黄河的重要支流,它的新石器文化十分丰富。公元前3350年一公元前2050年之间,在这里由仰韶文化延伸而发展起来的马家窑文化十分活跃。从大量的遗址中发现它的农业文明程度已很高,手工业制作、畜牧业已很发达,而且居住方式、墓葬习俗及社会性质都比较独特。丰富的出土文物表明,马家窑文化时期,永登境内人迹活动频繁,居民多而且分布广。
新石器时代的两大特征,一是农业文化,二是制陶业。永登新石器文化遗址中出土了大量石质农业工具和制作精美的彩陶,石质工具种类多、做工细,有石锄、石镰、石斧、石锛、石碾等。彩陶是永登新石器文化遗址中最富有艺术创造的原始遗物,不仅胎质坚硬,做工精细,器具完美,表面光滑,而且纹饰精美,以几何花纹为主,以多种动物、人像为辅。马家窑文化的彩陶达到了新石器彩陶的巅峰,永登出土的彩陶不仅有生活用具,也有像彩陶鼓、陶牛角等一样的音乐舞蹈艺术器具,说明人类精神生活也很丰富。这一时期作物栽培已很成熟,栽种面积扩大,以黍为主,品种较多。家畜训化,除马以外,牛、羊、猪、狗、鸡也训化且大量养殖,标志着第二次社会分工已完成。
当时农业村落的分布比较密集,村落的规模也较大,居民多以氏族或部落为单位聚居在一起,聚落遗址的面积大到10万平方米,可见人 口已很多,蒋家坪遗址就有马家窑类型时期房屋三十多座,分方形和

|
马家窑彩陶罐 |
圆形两种,墓多在附近,为公共墓地。
随着原始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到马厂类型时期,居住村落分布已十分广泛,在大通河、庄浪河台地已发现近百处村落遗址,这时的居住条件已发生很大改变,有了平地建设的房屋,有正方形和长方形,有单间的,也有双套间和多套间的。
这一时期粮食生产已经有了剩余,家畜殉葬已很普遍,从发现的有小孔的贝壳看,贝壳不仅作为装饰,也有可能作为货币进行交换。不同部落、地区的物资交流已广泛开展,纺织业已发展起来,纺轮、骨针普遍使用,农业生产已进入锄耕时代,更加进步了。
从社会性质上分析,马家窑文化时期是由母系氏族公社的繁荣、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的过渡和父权制度的确立到私有制产生的发展过程。
新石器时代永登境内创造马家窑文化的为羌族。马家窑文化是向西延伸的仰韶文化与西戎土著文化结合发展起来的地域文化,具有独立的区域文化特征,从而可以确切地说,永登地区至少在五千五百年以前就有土著居民生息,他们可能就是在永登本土上发展起来的人类。
通过树屏沙井文化的发现,说明永登在马家窑文化之后曾出现过另一民族月氏,月氏是河西地区土生土长的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也是河西地区最早的开拓者,月氏在河西地区的时间,大约是春秋早期,月氏曾占据永登秦王川地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