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东北地区 >>东北民俗 >>节庆与祭典

渔猎民族的"萨满"
  发表日期:2009年5月20日  共浏览485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萨满教”是过去东北地区满、蒙古、锡伯、赫哲、鄂伦春、鄂温春、达翰尔诸少数民族中很流行的一种原始宗教信仰。其最基本的特点就是相信“万物有灵”,认为世间的一切都由神灵来主宰。沟通世人与神灵的使者就是“萨满”。这个词在通古斯语中的愿意,有人说是“激动的人”、“癫狂的人”,因为萨满们在祭祀跳神时,确实表现得如醉如狂。另一种说法“萨满”是“智者”之意,因为,他们能了解世间万物的秘密,是最有知识的人。

  在信仰萨满的各民族中,许多氏族都有自己的萨满,男女均可担任。其产生的办法,通常是老萨满根据“神”的意志确定。被选中的人一般都有一些与众不同之处,而一些得过精神方面的怪病,比如癫狂、神志不清,而经萨满跳神治好或自行恢复正常的人,成为萨满的可能性很大。因为他们被认为比较容易与“神”沟通。老萨满在选徒弟(民间俗称“抓叉玛”)后,要用两三年时间向其传授技艺,包括跳神请神的方法、相关的神歌神词、祭祀的各种仪式及法器的使用等等,并在祭祀活动实践中使其受到锻炼,得到族人认可后才成为正式的萨满。

  萨满的职能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为人跳神治病;二是主持本氏族的大型祭典;三是为族人举行祈福、占卜等仪式,如结婚时的求神赐福、为死者送魂以及平常的判断吉凶、找寻失物等等。通常是根据萨满“神通”的大小,分别担任不同的职责。萨满平时和普通人一样参加劳动和过家庭生活,既不住在庙里,在穿戴打扮上也没有什么特殊区别。但在他们跳神时,装束和使用的法器都颇具特色。

  头上戴的“神帽”,一般是用铁制的帽圈和帽架,上面加各种装饰,有用兽皮和布制成的长飘带、镶嵌的神像、羽毛等。赫哲族神帽上还装有鹿角,并以角叉多少来标志萨满等级高低。萨满腰间围的“神裙”,用布或兽皮制作,有的还加绣具有原始崇拜意义的图案。下摆由各种颜色的布条组成。萨满神服的前胸后背都佩带铜镜,有的竟达数十面,以表示其“法力”非凡。腰上必须系腰铃,是用一块皮子或厚布,上钉挂二十几个喇叭筒形的铁铃,随着人体的摇动撞击哗哗作响。此外,萨满装束中还包括神鞋、神袜、神手套等,上面多装饰与神灵的图案。

  萨满法器最主要的是神鼓,圆形,直径在一尺以上,木制鼓圈、皮制鼓面。有的是在鼓圈内穿系“井”字形或“米”字形的绳,供握持,称为“抓鼓”;有的是在下面安鼓柄,称“单鼓”。击鼓的鼓槌(或称鼓鞭)均为木制。其他法器还有神杖、竿铃和神刀等,根据不同需要使用。在跳神时,萨满边唱边舞,帽、裙的彩带飘摆,铜镜闪闪发光,腰铃神鼓作响,既有气势又具神秘感。

  萨满跳神的基本形式,是一边击鼓唱神词一边舞蹈。其表现的内容十分复杂。各民族萨满都有几十种神灵,有的还有布、木、树皮等制成神的偶像或画出神图。神的范围,包括自然界的天地日月、山川鸟兽神,民族和部落的祖先、英雄神等多种。萨满对每种神所掌管的事项及其法力都熟知于胸,跳神时根据祭祀的对象或者要祈求的事项类别,唱不同的神歌、跳相应的舞蹈动作。在相关的神“附体”或离去时,萨满会昏厥倒地,以表示身份的变化,一会儿是神的化身,一会儿又恢复成常人。有的为展示某位神的“法力”,还有“吐火”、“跑火池子”(赤脚从烧红的圆木上跑过)、“上刀梯”(赤脚登上刀刃向上组成的梯子)等惊心动魄的表演。逢大型的祭祀,几乎全氏族的人都要参加,有的连续举行两三天,由几个萨满分别主祭不同的神。因为他们会为人们带来吉祥、驱除灾祸,也受到部人的尊敬。

  昔日的萨满不权是祭祀的主持人,也是本氏族、部落民间文学艺术的传承者。他们身着神服的跳神表演中,蕴含着具有本民族特色的舞蹈韵律;神衣、神裙、神鼓的装饰图案,是带有原始色彩的民间美术作品,关于神灵的种种故事和传说,则是自远古流传下来的民间文学宝贵素材。因此,东北渔猎民族萨满文化的聚合,成为了解和研究本地原始民族传统风俗的重要资料。


Google
 
上一篇:关东庙会
下一篇:祭祖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7]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39]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29日 星期一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20.31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