坎儿井
发表日期:2009年2月8日 共浏览570 次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各位在来吐鲁番的路上,一定看到公路边那些排列有序的沙土小丘了吧!那下面就是驰名中外的吐鲁番的坎儿井。俗话说:“地靠水,树靠根,没有水,地不生。”水是绿洲的生命之源。众所周知,吐鲁番是我国著名的火洲,干旱少雨,滴水贵如油。全年平均降水量只有16毫米,年蒸发量却有3000毫米以上,只能凭靠北面天山、西面喀拉乌成山的雪水资源,但是这些雪山融水流出山不久就消失在戈壁砾石之中了。在这种情况下,古代吐鲁番人利用盆地优势,把深层地下水逐渐变为浅层地下水,有效地防止了水量的强烈蒸发。辉煌浩大的坎儿井工程,同长城、大运河并称我国古代的三大工程之一。 坎儿井,维吾尔语叫“坎儿孜”,原为地下水道之意,是一种独特的地下水利灌溉系统。坎儿井由竖井、暗渠、明渠、涝坝(蓄水池)四部分构成,它是一项利用北高南低的地势,不需动力而将地下水引出地表的地下水利工程。竖井,是用来开挖暗渠,运送沙石及通风用的。井口呈长方形,一般长1米,宽0.7米,每隔20~30米开挖一口竖井,越向上游,竖井距离越长,越是下游,竖井间隔距离越短。暗渠是主体,也就是地下河道,一般高1.7米,宽1.2米,长3~5公里。吐鲁番地区坎儿井最长的暗渠达25公里,最短的仅一二百米。明渠就是地面的导流渠,将水引入涝坝(蓄水池)或直接浇灌田地。坎儿井的基本原理是:从盆地地下水溢出带开始向上游水平掏挖,进入蓄水层并尽可能延伸,蓄水层中的地下水不断渗入暗渠并沿渠流出。 坎儿井的形成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有丰富的地下水源;二是有一定的坡降;三是有防渗透、防坍塌的土质。而这些条件吐鲁番一一具备。关于坎儿井的起源,流传着三种说法:一是中原传入说。据《史记·河渠书》记载,西汉时,有一位名叫庄熊罴的人上书汉武帝刘彻,建议开凿龙首渠,引洛河水灌溉大荔平原。他说,如果渠修成了,就可以把100多万亩的盐碱地改造成良田。汉武帝采纳了这个建议,下令征调1万多民工修渠。由于傍山的渠岸经常崩塌,渠水无法通过,庄熊罴便带人先在山上测出渠道要经过的路线,沿着这条线凿出一眼眼直井,再把各井从地下挖通,使之成为一条和山两面三侧的地面渠道相连的地下渠道,渠水就从这地下渠道流过山去,到达大荔平原。这种井下相通引水的输水技术,后来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和内地人民大量迁徙到西域从事屯垦,渐渐传入新疆
|
|
|
上一篇:天圣大漠土艺馆
|
下一篇:艾丁湖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