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江苏省 >>江苏民俗风情

"华佗遗宝"--金针菜
  发表日期:2010年2月1日  共浏览421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金针菜,又名黄花菜,安神菜,俗称西菜或南菜。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称为苎草、忘忧草等。民间传说,古时邳宿地势低洼,常遭水灾,名医华佗在徐州游学,曾来宿豫大运河西岸及仓基湖一带行医,教人采摘苎草花食用以安神健身。苎草花很象华佗用的金针,人们出于缅怀之情,就把种植的苎草花叫做金针菜,时间久了,又简称为"金菜"。

  据史料考证,自古以来,江苏宿迁就是全国金针菜的主产区。早在明代万历年间,便载入地方志。宿豫丁嘴、大兴和邻边的泗阳三庄一带,因品种优良和土质肥沃等原因,出产的金针菜,花大、肉厚、色黄、质优,在港澳、东南亚市场享有盛名。

  最为出名的产地,当属宿豫丁嘴乡。因为这里水土特别适合金针菜生长,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且引进了优良品种,经过历代栽培,形成了独特的优良品系,其中花型大的大菜和大乌嘴良种,约占百分之八十以上。这里蒸馏加工技术高超,工艺精良,使金针菜品质不断提高。一九一O年曾参加清政府在南京举办的南洋劝业会和一九二九年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展销,均受到国内外客商的青睐。金针菜盛产地丁嘴乡六千多农户,有三分之一姓丁,又有许多大大小小的丁庄,于是,在国内外市场上,就把宿迁金针菜统称为"丁庄大菜"。那时,外商把色、香、味、形俱佳?quot;丁庄大菜"视为干蔬菜中的珍品,争出高价。上海、镇江等地菜商也纷纷在丁嘴、大兴集街上开行收购,通过上海港,把印有"中国丁庄大菜"品牌的金针菜,运销日本、缅甸、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国家和港澳地区,使"丁庄大菜"成为江苏土特产中的名牌,丁嘴亦被誉为"丁庄大菜的故乡"。

  金针菜与冬笋、香菇、木耳齐名,被誉为"山珍海味"中的山珍之一。据化验,金针菜营养十分丰富,每百克干花中含蛋白质14.1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62.6克,钙463毫克,磷173毫克,以及多种维生素,特别是胡萝卜素含量最为丰富,干品每百克含量达3.44毫克,在蔬菜中名列前茅。金针菜通常是和肉、鸡、豆腐、银鱼红烧,或与肉丝、豆腐干丝、胡萝卜等烧食,若配以木耳、香菇、榨菜等烧汤,味尤鲜美。同时,具有较佳的健脑、抗衰功能,因而更使人们刮目相看。日本某教授在其专著中列举了八种健脑副食,居首位者便是金针菜。他说:"金针菜具有获得营养平衡的健脑效果,也可以把它叫做健脑菜,对于神经过度疲劳的现代人来说,应该大量食用。"近年来,国内研究表明,金针菜具有显著降低动物血清胆固醇的作用,因此,它又是预防中老年人疾病和延缓机体和智力衰老的佳蔬。金针菜因含有冬碱等成份,又具有止血、消炎、利尿、健胃、安神等功能,其花、茎、根均可入药。民间就流传着用金针菜苗、花、根治肝炎、乳腺炎、失眠、全身水肿、风湿关节痛、大便出血、声音嘶哑等10多种疾病的单方。无怪江南一带怀孕哺乳妇女和海员出海,均习惯食用金针菜,其目的是除烦、安神、补血。据说,过去上海市民常在面条碗上摆几根煮熟的金针菜作为"金面"招待贵宾,这大概也是从营养角度考虑的。

  金针菜为多年生草本宿根植物,属百合科,适宜在高沙土地种植。每年农历10月间,用头年老根分数股移栽,第二年春天从根部长出叶,叶子丛生,狭长形,状如芝草。叶中抽出一梗茎,至5月梗端开花,花一朵或数朵,单瓣色黄,有香味,味微甜。一般不等花开便采摘上笼蒸馏,再晒于或烘干,便于贮藏和运输。金针菜不仅能食用、药用,还有观赏价值。植于庭院,每当夏秋之际,旭日东升,黄花咧嘴,晨风透香,令人赏心悦俊?

  金针菜还是环保卫士,可以用它来监测大气中氟化氢,如磷肥厂、钢铁厂、砖瓦厂等工业生产和日常用煤过程中,都要放出氟化氢。氟化氢毒性很大,人眼无法观察,而金针菜对氟的反应十分敏感,受污染一天后叶缘便呈枯萎状。第二天,金针菜仍能发出新叶,可以继续对氟的污染进行监测。因此,金针菜是比较理想的氟污染指示物。

  以"丁庄大菜"为出口品牌的丁嘴金针莱,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丁嘴所在地系仓基湖的遗址,这儿土质肥沃。李时珍说过:"肥土所生则花厚色深,有斑纹起重台,开花数月:瘠土所生,则薄而色淡,开亦不久。"仓基湖原为黄泛冲积土,水生物茂盛,有机质丰富,干涸后特别肥沃。清康熙年间,原苏州知府汪其请领仓基湖涸田,全家由苏州迁来现在丁嘴乡汪楼定居,其子汪筠、汪继业、汪继棠等人在山东、安徽、四川等地任典史、知县、知府,曾引进过金针菜新品种,丰富了当地的品种资源,经长期培植选育出大菜,成为我国历史上出口的代表产品。可是近半个世纪,因大菜落蕾严重,产量不及大乌嘴品种,加之优质得不到优价,逐步被大乌嘴所取代。1984年3月,商业部在长沙召开全国金针菜制标会议上,把宿迁丁庄大菜中的优良品种大乌嘴,作为标准品种推荐给各地。1985年,丁庄大乌嘴大菜,被评为江苏省优质产品。1988年,在上海消费行为研究会、文汇报等13家联办的长城杯食品大赛中,宿迁"吉"字牌金针菜又获"金龙奖"。

  以''丁庄大菜"为出口晶牌的丁嘴金针莱历经沧桑。宿豫县前身的宿迁县在金针菜生产上,就有个兴衰过程。据调查,原淮阴地区历史上金针莱的最大面积为6万亩,最高产量为634万斤,均占全省95%以上。1931年前后,宿迁金针菜面积为5.3万亩,总产为525万斤,主要产地有丁嘴、大兴、仰化、陆集、卓圩、关庙南部及沿运河、黄河、沂河西岸。抗日战争期间,因流通渠道受阻,价格跌落,出现了毁菜种麻现象。到建国前夕,全县只剩1.4万亩,不到战前的三分之一。五十年代中期,种植面积略有回升,1955年全县达2.1万亩。因某些历史原因,到1963年,猛降到0.34万亩。从1964年到1973年十年间,又回升到1.2万亩。因金针菜是商品,到"割资本主义尾巴"年代,农民自留地里金针菜基本被毁光。到1979年,集体种植面积又降到o.9万亩。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纠正了"以粮为纲,全面砍光"的"左"的错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指导下,金针菜得到恢复和稳步发展。1983年,集体种植面积已达到2.271万亩,占原淮阴全市种植面积的47.3%,国家收购105万斤,占全市收购量的47.09%,出口22万斤,占全市出口量的59.87%;1984年面积、总产、收购分别比上年增长10.1%、25%、19%,产地已发展到22个乡镇,其中重点地丁嘴乡金针菜面积达6200亩,总产达140万斤,90%以上为甲级菜。

  宿豫县发展金针菜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调研分析,它具有三大优势:一是土质优势。经过近30年旱作改水作。水稻绿肥轮作,原来瘠薄的湖蔼圩土地带的土质理化性变化很大,有机质氮、磷、钾含量,都高于黄沙冲积潮土地区。这样,金针菜可以从沙土地向淤岗黑土地发展,改变那里的单一种植粮食的农业结构。经多点试种,幼苗长势和产量都比较理想。二是品种资源优势。现已征集到6个品种,在大田里还混杂其它品种,近年又从外地引进一些新品种,只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纯复壮,或选择有利的亲本杂交,短期内可获得预想效果。三是技术优势。菜农普遍掌握了从栽培到加工的一整套技术,并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如与专业技术人员相结合加大科技含量,定会优质高产,再现昔日风彩。近年在调整产业结构中,金针菜重点产区丁嘴乡,种植面积已由3000亩扩大到5000亩。他们除了在种植方法和销售包装上改进外,还拟开发金针菜保健饮料、金针菜方便食品等新项目,通过外贸部门占领国际市场。


Google
 
上一篇:拜堂·开脸
下一篇:宿迁三仙洞的传说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33]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48]
 · 北京大观园 [36465]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96]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20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658.203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