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四川省 >>四川民俗风情

巴渠婚姻礼仪过程
  发表日期:2010年1月31日  共浏览505 次   出处:www.seeinchina.cn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婚前礼仪:男女相亲后,就要先后进行纳彩、取庚、请期等程序。

      纳彩,就是男女双方互赠礼物。在封建社会,礼物多由媒人传递,礼物也很简单,如男方只须送去一把木梳、两节头绳、几尺鞋布;女方回敬一双手工百蜡底布鞋、一方手帕即可。解放后,随着时代的进化、经济的发展,互赠的礼物也发生了变化。

      取庚,就是向女方征取生庚八字,多以红纸《庚贴文》(又名鸾笺、唐文)的形式出现。如“昔日黍列朱陈,今日复联秦晋,毛遂片言九鼎,季布一诺千金。”女方以《回庚文》(又名凤书)的形式用红纸写好生庚八字,附以诗文。如“因亲续亲,结为朱陈,敬书生庚,百年为凭。”取庚也有用联形式表现的,有位男生生于已未年,已知女方生于辛酉年,但不知哪月哪时,在发庚贴时只写下“已酉堪配,子女结成百年好”。女方接到庚文后,认定这是一付对子的上联,分别取其男干女支组成“配”字。“配”与“好”两个字是拆字组合,用在此处,实在是匠心独运,妙不可言。于是女方根据他(她)俩一个是教书的,一个是务农的,便以“文武盟斌,日月相映万里明”而应对。

      请期,即是请人测定良辰吉日后,将结婚日期告知女方,亦称《期简文》。如“文定厥祥,造舟为梁,佳期查就,预报华堂。乾命×××兹定于农历×年×月×日结缘”。女方收到期书文后,如表同意,便以《知简文》回告,如“已闻雅见,喜此相逢,敬呈草字,凡事仰从。”

      嫁娶礼仪:现代通称礼仪。女方主要有“坐歌堂”(又称哭嫁)、接路、接柬、接礼、开盒、出亲等程序;男方主要有接亲、拜堂、闹房、谢媒、回门等程序。男女双方都有必不可少的告席礼仪。

      坐歌堂唱(哭)的是花园歌或哭词。这是农村姑娘出嫁前的开口歌,一般要哭三天三夜,多者七天乃至七七四十九天。出嫁的姑娘叫新娘,由姊妹或亲友(总之要清白的处女)把她牵出来坐在桌子上方中央,用手巾蒙脸,开唱(哭)请拜。在北方的山区,多是新娘盘脚坐在闺房的床铺上,由数位姑娘先后上床陪哭。

      哭的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哭离爹娘、离哥嫂、姐妹,也要哭外公外婆、姑、舅、姨、婊,还要随着出嫁的礼仪程序,哭杀猪、进厨、接客、出席、梳头、上轿等内容,其哭词格调有抒情的,有说吉利的,有诉苦的,有骂媒的。总之,新娘通过哭嫁,把埋在心里的苦乐与恩怨尽量地倾吐出来。

     接路。即男方特请一位能说公道、品貌端正的押礼先生,代表男方随同接亲队伍前往女方主持相关接亲仪式,而女方也要请一位相应的知客司带上迎亲队伍到楼门外(或院坝边)乃至离房前几十丈远的地方去接男方停步等候的接亲队伍。当靠近的时候,女方迎亲姑娘就在地面铺上长方形的毯子,知客司和押礼先生各站一头,然后开始投柬对话(民间称说礼,又称礼话)。

      接礼。男方到女方去接亲(新娘)的时候,一般都要备几个抬合,其中有糖食抬盒、烟酒抬盒、新娘的穿戴抬盒。还有一、两个半边猪肉或若干个条肉(称刀菜)。是半边猪的就装抬盒,是刀菜就拗在抬杆上。新娘的穿戴包括四季穿的衣、裤、袜、头饰、腰带和上轿穿的花鞋。总之,新娘出阁上轿的当天早上,从头到脚、从内到外都要换上从男方抬来的新的穿戴。过去穷人无钱准备齐整,往往要向邻近姊妹相借,接回新娘过几天再还。而借的衣服一旦被新娘发现,新娘就要哭述。如“太阳出来照四壁,抓把白米喂金鸡,金鸡不吃这把米,小儿不穿这件衣。......婆家有钱买来衣,婆家无钱借来的,这家进来那家出,才把衣服借到屋。借件衣服烂了领,不知穿了几代人。”

      值得一提的是糖食抬盒。除一对梳头馍是用表面实实在在做的外,其余都是用麦芽红苕糖吹制而成,三、四斤糖就可装满相当于大号箱子那么大的一两抬盒。其糖五颜六色,各形各样:有猪、牛、羊、马、鸡、狗、猫、兔;有包谷、南瓜、茄子、萝卜。以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每样糖食,看起来多大,吃一个似乎要胀破肚子,实际上里面是空的,只有外表很薄的一层,用手一捏,就成了粉末,几口就可以吞下。这种吹制糖食的工艺,目前已经失传。

      男方接亲队伍到达女方家里之后,在交接礼物上也有一番礼仪。

      男方押礼先生向女方交礼时,女方知客司言:

       先生善为辞说,结亲原靠媒妁。
       久闻亲戚仁义,这回才不洒脱。
       礼物也要象样,这又太为菲薄。
           ......
       你们收拾过去,主人来把揖作。

       女方主人向男方押礼先生敬揖谢情言:

       承得先生金句,结亲原是结义。
       何须备起谢情,简驾切莫见气。
       奉迎之子于归,后又邀请早赐。
       去者不知礼仪,还须望乞指示。

       押礼先生交完礼物回言:

      愚兄家道寒,制不起妆奁。
      冷热粗布衣,略略有几件。
      都是好亲戚,大家撇脱点。
       就是有简慢,总望其笑颜。

       随着时代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生活的改善,接亲的礼物品味也有提高,而交接礼物的礼言也相应的有新的变化。如上世纪八十年代,有家男方到女方迎亲摆礼,女方知客司言:

      礼上来得不简单,自动手表金耳环。
      四季衣服样样有,一台收录加彩电。
      三中全会托的福,富民政策兑了现。
     恩爱夫妻情深重,小康生活比蜜甜。

     男方押礼先生谢言:

      吉日良辰,来到府门。
     主人咐托,过府迎亲。
     来到贵地,气象一新。
      人人和气,很讲礼性。
      男荣女贵,寿有千春。
      亲家亲家,似若瓜藤。

      出亲。出亲包括拜祖宗、甩筷、进轿等程序。即由两位陪客(或由姑、嫂)将穿戴一新的新娘从闺房里扶进堂屋,新娘按照知客司点名的程序,先拜神、后拜人,对三亲六戚从最高长辈到平辈兄弟姐妹--边哭边拜,受拜者要给喜钱。拜毕转身要接十二双筷子,过堂屋门坎时,前甩六双由爹妈拣,后甩六双由哥嫂弟妹拣。由亲哥哥、表哥等四人起轿,在院坝周围走一圈,然后交与轿夫。此时,新娘结束最后一则上轿的哭词,押礼先生说几句简短的启程礼话,女方亲友相送一程。
 
      男方婚礼中的接亲,一般是轿子抬到院坝中央朝堂屋正中还没有停放的时候,押礼先生为表示接亲任务圆满完成,说几句有所交待的礼话;男方的知客司代表主人以礼话回谢后,花轿停下。接着,就由男方主人选的一位人年轻、美貌、有儿有女、能说会道的婶娘或姑、姐,手持柏桠或红花,前去撩开花轿门帘,口言:“东方一朵紫云起,西方一朵红花开,紫云起,红花开,请新人,下轿来。”如果新娘仍不下轿,拉亲人又说:“新姑娘,你且听,你的××来拉亲,快点下轿来,免得你哥等碎心。”新娘下轿,新娘揭去花冠(轿夫接花冠),保留盖头,并将做有两个花结的红色绸(布)带,一头递交新娘手中,一头自己牵着,一步一步地把新娘引进堂屋。此时男方知客司高言:“打锣鼓,吹唢呐,接新人,到婆家,上院坝,大红花,上阶沿,递钱花,跨门坎,进堂屋,脚踩金钩和金鸭。”进堂屋后仍由知客司主持喊礼拜堂。

       就位站曰:

    桃之夭夭配凤凰,之子于归正相堂。
    牛郎织女鹊桥驾,夫妻双双拜高堂。

      就位跪曰:

     一叩天长地久,二叩麟趾呈祥。
     三叩福禄寿喜,四叩金玉满堂。

     双亲开拜:

     今日参祖考,夫妇百年长。
     二人结鸾凤,双双成鸳鸯。

     双亲见拜:

     诗首关睢章,男女日月长。
     良辰并吉昌,显发大祯祥。

     双亲收拜:

     日吉时良,天地开张。
     夫妻同光,地久天长。

     转拜天地:

     日月三光,平身礼毕。 

      拜堂完毕,仍由新郎把新娘牵入洞房,然后揭去盖头,喝交杯酒。在入洞房时,知客司或由开洞房门锁的公婆说道:

     新姑娘,新房到,头戴一顶遮羞帽。
     一对蜡烛亮堂堂,两人受拜进洞房。
     二人同喝和气酒,揭去盖头比人强。 

      闹房,是一个非常热闹而又充满恢谐、风趣、欢乐的场面。参与闹房的一般都是同辈兄弟姐妹触景生情,即兴开言。其内容和形式,有表祝贺的,有说吉利的,有逗新郎新娘的,有唱歌的,有劝善的,有作对联的,有闹酒攥吃的。
    
      谢媒,又叫谢红叶。谢媒的时间一般是在男方正酒第二天早饭后,地点可在新房,也可在客厅、街沿。摆设在谢媒礼品有糖、酒、烟、猪脚、鞋子、现金。礼品摆好后,红叶、媒婆站上方,新郎新娘站下方,公爹公婆坐两旁。


Google
 
上一篇:巴渠民俗婚礼的特征与价值
下一篇:抢银水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8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81]
 · 北京大观园 [36516]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5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57.617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