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四川省 >>四川民俗风情

巴渠民俗婚礼的特征与价值
  发表日期:2010年1月31日  共浏览491 次   出处:www.seeinchina.cn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一是以文见人,以文行事。什么唐文、简文、礼文贯穿于婚礼的全过程。最突出的是接路与闹房。民间传统婚礼的接路与闹房,实际是说文比赛。就接路而言,男方押礼先生要作充分的准备,如果贴切地说赢了或者能应女方知客司的说礼对话,那么必然被请进堂屋坐上席,并由知客司陪坐喝酒;相反,就只能在街沿上的席桌就坐。过去更有苛刻的女方,乃至在磨盘上专为押礼先生摆席,让你现丑。这不仅大伤押礼先生的光彩,而且也使男方特别是男方的接亲队伍脸上无光。不过这类情况很难出现。如果女方知客司不能应对或应对礼话差之太远,知客司只有再三向押礼先生敬酒之义务,而没有同屋同席相陪的资格。对无文才显输者,宾主不仅深感遗憾,也在心理上瞧不起他。再说闹房,民间有句俗话:“能说会唱的往洞房拉,说不出子曰的门外打哈哈”,“有闹的请进来,无闹的门外排”。这即是说以文闹房,以文开心,以文祝贺和逗趣新郎新娘。

       那么,这里又提出一个问题。即新中国成立前,绝大多数的平民百姓没有进过学,95%以上的女性没有读过书,他们哪来的礼话呢?这个问题可以用“逼上梁山”这句话来解释。过去农村姑娘普遍莫上学读书,即或有些家境好点的家庭有男孩上学读书,其女孩摸了男孩的书,还要挨打挨骂,说是“女娃子摸了男娃儿的书,男娃儿的书受污就读不得了。”但是,姑娘出嫁,必须哭嫁,这是祖祖辈辈遗留下来的传统,谁违背谁就是六亲不认、五孽不孝,谁就被三亲六戚、左邻右舍与团转耻笑。因此,姑娘们只有靠晴天放牛割草,雨天做针线活向婶娘、嫂子们靠拢,凭她们的口传学过来,再相互交流。四五个姑娘每人学会五、六段,汇集交流就有几十段。更有聪明的姑娘们实行具体分工,张姑娘跟着××学会哭爹娘,王姑娘跟着××学会哭哥嫂,李姑娘跟着××学会骂媒.......然后再利用放牛割草的机会,约在一起,互教互学,越学越多。中国人民解放军少将、电影《万水千山》作者陈其通,1961年回老家巴中,发现一位中年妇女哭嫁能哭四、五个曲牌,百来个段子,欲意要把她带到北京去,把她的口头文化录下来,可是出巴中不远,这位妇女思家,死活不去北京。在文革期间,以此为钢鞭,陈其通将军还受到批判。后据了解,这位妇女就是陈其通将军的家乡巴中化成人,她就没有上过学读过书,她就是当地姑娘们哭嫁的传承人。

       在农村,过去就是有不少能说会道的人,虽说他们没有文化,可是在婚丧嫁聚的场合,他们主持礼仪说说礼话,可谓行家里手。这些人敢于出众,见多识广,记忆力强,无论是师传祖传,或是“偷师学艺”,一学就会,边学边做,做而有成,承中创新,熟中生巧,应用自如,被视为当地民间的礼仪师(司)。我曾经访问过年过五十的这样一个人,问他“为什么对这套礼仪这么熟?”他介绍了他学礼的过程。他说,农村对这种礼仪很喜欢,他小时候有一次走人户,男女双方都与他们家沾亲,男女结婚期间,他跟随接亲队伍从男家走到女家,又从女家回到男家,这套礼节把他吸引住了,就专心专意地看,竖起耳朵听。后来他带了个小本本,几次去找到那次押礼的先生,说一句记一句。后来能背下来,并传他的一个同学,那个同学也感兴趣,于是他们约了日期,在他附近的晒坝上作演示。哪晓得演示那天,看热闹的人不少。演示结束,就有一家临近接儿媳妇的主人,当即邀请他俩到时去他家分别作押礼先生和知客司,当时他们推辞,可看热闹的人一声吼“要得”。他们被“逼上梁上”答应了下来,他们密秘地打听到女方请的知客司是个老教师。为了应付对方,我们又结合女方的实际,新编了许多礼话。由于准备充分,因此首次出师成功,从而在本地引起轰动。后来请他们做礼仪的人也就多了,他们越做口边的话也就多了。”最后他说:“一句话归根结底,我感兴趣,农村老百姓也感兴趣”。

      二是以礼待人,先礼而后行。老百姓的一种传统观念是:重礼仪不重金钱(物资)。过去相亲,门对门,户对户,富豪办席山珍海味,穷人办席红苕萝卜。以红苕萝卜办席的穷人,男不求女家的陪奁多少与好歹,女不嫌男方送的嫁妆衣服是粗布或是借衣,但对有一点看得很重,即礼仪礼性必不可少。少了,就是不尊重人,不仅留为笑柄,而且可能导至两亲家之间的关系出现痕迹。更有甚者当场为难,或者谢绝出亲,或者亏待接亲人员。有一起婚事,男到女方接亲,什么礼仪礼性都很周全,也没有举行开盒礼仪。当天中午男方押礼先生坐的席桌上,就有一碗生的肉食。好在押礼先生当即意识,便马上找红纸写上厨简,进入厨房补上开盒礼仪,那碗生肉才被光禄司换上熟食。

      三是民间婚礼的礼话,多是顺口溜式的大众语言,这种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撩,,短小精悍,土香土色,群众语言,朗朗上口,它所描述的是扣人心弦、主事人和当事人最熟悉最理解的人和事,因此容易在民间流传,这种语言形象生动,多用“比兴”、“对比”、“重复”等手法,易激发人的感情,欢则使人哈哈大笑,悲则使人流泪如珠,这种语言具有抒情性和歌唱性,句式结构多为四字句、五字句、七字句,有利于歌唱和哭述,有利于口头表达,以抒发人们丰富的思想感情;这种语言大量运用衬词、衬句,以充实内容,渲染情绪,弥补主词内容在感情抒发中的不足,使其更加鲜明、生动,同时给人留有余味。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哭嫁中骂“媒人是条油嘴狗,这边吃了那边走”,“哪个兴的媒说亲,丧你妈的伤心德”,骂押礼“往回押礼骑白马,这回押礼骑扫把。往回押礼吃得好,这回押礼吃青草。请姐拿根青冈条,把押礼打在牛滚凼里去洗澡”,骂轿夫“一乘轿子四角方,四个龟儿抬姑娘,灯笼火把把两边排,看你姑婆上轿来”之类的哭词,具有非常深刻的幽默性、讽刺性、刺激性,听起来好像把人挖苦得无地自容,然而大家都能接受,特别爱听被骂的人竟然抿而受之,甚至心里反而感到乐滋滋的。这是为何道理呢?有人说是姑娘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包办婚姻的反抗,通过“骂”的哭诉表达出来;有人说这类哭词是反其意而用之,骂得越深刻使人越痛快;也有人说是在特定环境、特定时间中的特殊表现,你若不信,换个环境和时间试试看。我认为这是民间苦中求乐、骂中取乐的一大创造。如果它是伤风败俗的话,那恐怕早就被遗弃了。

      巴渠民俗婚礼的起源于哪朝哪代,本人未作考究。我目睹过万源石窝乡一座清代乾隆年间的墓碑,墓碑上就有哭嫁、迎亲、上轿、拜堂等石雕。解放前我读私塾,老师就教我学过做酒礼(当时婚礼的称法),那时不分贫富,凡是男婚女嫁都要做酒礼。我也为一家佃田户当过押礼,为一家哑巴女子出嫁当过知司,从中得到体验,几十年来我基本没有忘记。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又多次参加过民俗婚礼、现代婚礼,特别是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出版的民间歌谣等集成和这次参加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工作,给了我很大的启发,扩展了我的见识。以我粗浅的看法,巴渠民俗婚礼具有杰出的价值:第一、它的文化涵量十分丰厚,前述已经充分体现出来;第二,它继承 中国以礼待人、以礼行事的优良传统,这对建设现代精神文明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第三,具有较强的教育性、娱乐性和观赏性。特别是礼仪礼话的讲孝道、讲礼性、讲报恩值得大大的宏扬,大大的提倡。民俗婚礼中的闹房有说有唱,有礼有节,恢谐生趣,雅俗共赏,比其现代婚礼有的闹房乱轰乱叫、动手动脚、强行灌酒、逼打花脸乃至戏弄新娘要文明得多、高尚得多。

      民俗婚礼中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包办婚姻,不是婚礼的自身产物,而是社会制度的产物,现在除农村个别地方、个别家庭外,大部份地方已经废弃,这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当然,民俗婚礼中也有过于繁琐的地方,如简文种类过多,且用文言文。在新的时代就需要加以改进。



Google
 
上一篇:达州名字的历史演变
下一篇:巴渠婚姻礼仪过程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8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81]
 · 北京大观园 [36516]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5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26日 星期二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85.93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