彝族的婚俗
发表日期:2010年1月31日 共浏览403 次
出处:www.seeinchina.cn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彝家姑娘出嫁有哭嫁的风俗。男女从谈婚到成婚有一段“瞧媳妇”(相亲)、托媒说亲、吃订婚酒等极其复杂的过程。完婚,不论远近都要两天时间。第一天由新娘家筹办酒席,招待宾客和接亲的。接亲的一般6—8人,除老媒人外,有特别挑选的牵喜马的“贤毛若”,有押礼先生等,个个身强力壮。接亲队伍牵着头尾拴着红布条和背上着华丽鞍子的骏马,身背接亲的礼物,吹着接亲调,敲着锣向新娘家一路走来,新娘的同伴们早已备好“礼物”,等待他们进入“埋伏圈”。
接亲队伍刚来到新娘家大门附近就惨遭“袭击”,一盆盆冰凉的水如暴雨似地向他们泼来,一个个顿时变成了落汤鸡;同时,脸上也被姑娘们用锅烟子抹得一塌糊涂,好不容易才能踏进新娘家的大门,这场面真是很刺激。晚上,接亲者要代表男方向女方家长或主事当面清点移交在吃订大婚酒时所口头答应的给父母的“奶母布”和给新娘的各种结婚订物,少一样都会遇到麻烦。接亲者一定要能说会道,要尽可能说一些让大家中听顺耳的话,否则,说错了话,也会让女方的人抓住辫子作难。不管走了多少路,有多疲惫,想睡一个安稳觉是不可能的,因为新娘的同伴们决不会让你清静。
第二大一早起来后,接亲者更有忙不完的活:要端洗脸水给新娘和伴娘,要忙找被姑娘们藏起来的马龙头和马鞍,更糟糕的是几十号姑娘层层围着新娘唱哭嫁调,唱得悲悲切切,难解难分。所有人都已经吃了饭,急等上路,就是新娘抢不到手。等抢到新娘时,接亲的马又被姑娘们拉跑了,接亲者只好背着新娘去追赶,直到追上为止。所以,背新娘的一定要事先选一个身强力壮的才行,否则这一关也是很难闯过的。第二天早上吃饭上菜,一般最后一碗是主菜猪肉,双方严阵以待,碗还未落地,肉已被抢得精光,这叫“抢猪肉”。姑娘伴们又乘不注意给接亲者抹得满脸锅烟子,不过再难看也不能洗掉,特别是“贤毛若”和押礼先生,要回到新郎家才能洗脸,洗脸水要抬去浇柱子,不能乱倒。女方送亲人数一般是接亲者的2—3倍,有舅舅、叔叔等长辈和弟弟妹妹等同辈,有一匹送亲马,是专供伴娘骑的。也有送亲笛子队,一路行一路吹送亲调,嫁妆礼物有穿的衣服、行李和用的箱子、柜子等。
按风俗,不论远近,一定要在中途休息一次,大家围坐松毛席,摆上从新娘家带来的食品共进午餐。若是中途经过比较至亲的亲戚家附近,亲戚家要在路边等候铺红毡子敬酒,叫“敕祝”。新娘从娘家出来就顶着一块头盖布,进了新郎家就直接进到堂屋举行拜堂,请有威望的长辈证婚,新郎新娘向天地祖宗跪拜、向双亲跪拜、夫妻对拜,老人给新娘取新名,礼毕,方送新娘进洞房(直到第二天早上再换一套新衣服后才能出门),新郎给新娘揭开头盖布。晚上,姑娘小伙们也来闹房,当晚由伴娘陪新娘住宿,新郎新娘不同房。送亲者一般在新郎家休息一天后返回,新娘也随之回门,一星期后又由新郎接回。男女婚嫁,所请一般宾客送的礼物多为大米、包谷和酒等实物,比较亲的是送一只绵羊,这是大礼。晚上还有吹笛子跳脚和对讲白话(即很富有文学色彩的一种娱乐活动,双方自揭短处或互揭短处,语言幽默风趣,逗人捧腹大笑)等活动,欢歌笑语满堂,甚是热闹。
男方娶了媳妇,就要履行拜年的义务,每年大年初二夫妻二人要背着猪头到媳妇娘家拜年,结婚时牵马的“贤毛若”要陪同。不管怎么困难,必须连拜三年。而且,女方有几家至亲就要背几分礼。新媳妇坐月子,要专程去娘家告知,使之有准备地去送祝米。送祝米这天,凡是比较亲的家族人都要派代表去,挑鸡蛋、背酒米、抱鸡,老老少少,队伍很是壮观。
|
|
|
上一篇:川中大乐
|
下一篇:好客的彝族迎宾礼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