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西藏 >>藏族宗教民俗

藏族服饰形成、发展的因素
  发表日期:2010年1月30日  共浏览11721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藏族服饰形成、发展的因素
 
     服饰作为人类社会的产物,从它的产生起就具有两个基本要素,即实用性、审美性。两者比较起来,前者是主要的,后者是从属的。所以服装的式样、花纹、质地和附属饰品随着各地区各时代人们的实际应用而不断衍变。对服装的审美观点也是随着各地、各时代文化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的。藏族服饰正是如此它的结构式样,花纹饰品的形成、发展受到藏族(包括藏族先民)生息劳动的地区气候、生产劳动、文化交流等因素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藏族服饰。
 
     藏族同胞劳动生息的这些美丽富饶的高原,自然条件差异很大,生活在不同地理条件下的藏族同胞就要穿用不同的服饰以适应不同的自然环境。卫藏北部、青海西南,地处云岭山脉的德钦、中甸,一年里冰雪期较长,年平均气温较低,年温差较小,而日温差较大。譬如藏北地区,即使在最热的七月份,夜间也有霜冻,而夏季白天阳光下只能穿一件单衣甚至赤臂。
 
     藏北和青海是辽阔的草原,天然牧场。生活在这些地区的藏民要选择便于起居、行旅的服装。这种服装既要有很强的防寒作用,又要便于散热。牧区藏袍就具有这种特点。它的结构肥大,夜间和衣而眠可以当被;袍袖宽敞,臂膀伸缩自如,白天阳光充足气温上升,便可很方便地脱出一臂膀,调节体温。久之习以为常,脱下一袖的装束形成了藏族特有的豪放的性格和风度。
 
     藏南谷地气候温和湿润。生活在这个地区的藏族同胞穿着比较轻快。譬如日喀则、山南以及人称日光城的拉萨地区,男装以夹袍为多,妇女常着瘦袍和长袖衫,腰扎细纹“帮垫”(围裙),显得素雅潇洒。
  
      工布地区界于藏南河谷区和横断山区之间。这里布满了原始森林,雨量充足。人们为了适应这里的自然条件,在长期劳动中创造了一种叫“古休”的外衣。这种服装一般用氆氇或皮革制成。由于肩宽无袖双臂活动方便,适合林中伐木、抬运木材,还可防避小雨。这种独具一格的服装在当地人们心目中无疑是美好的,所以人们还在心爱的“古休”上镶上了金银边饰和织锦图案。
  
      藏族的许多佩饰,也都是从劳动生产或生活实际应用中逐渐演变成了装饰品,有的至今尚有装饰和实用的双重作用。譬如藏北牧区一种叫“学纪”的腹佩,就是妇女挤奶时的一种用具。“学纪”的形状象个小铁锚,挤奶时用它挂奶桶,后来“学纪”就成了牧区妇女必不可少的装饰品了。不论是平时或节日,不论是劳动或休息,不论是在家或外出朝佛,都随身佩戴。它既成了装饰品,在它上面也就出现各种各样的雕花和玛脑、松石之类的高贵的镶嵌,而且其形状也图案化了。
  
      经济文化交流也直接影响着藏族服饰的发展。藏族地区的人同内地的交往有悠久历史。据考古发掘证明,西藏高原在旧石器时代已有居民生存,而这里的高原土著早在万年之前同中原人类已有文化联系。例如藏北申扎、双糊一带的旧石器同华北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存有内在联系,“如椭圆形的长刮器,长条形圆头刮器和尖状器等,均与宁夏水洞沟遗址出土的遗物相近似或基本一致,同时相似的器形也见于河北阳原虎头梁和山西沁水下川遗址。”①西藏新石器时代文化遗物同徨、黄流域同期文化的联系更为明显。
  
      自唐代以后汉藏兄弟民族交往更为密切。历史上汉藏文化交流最突出的事件是公元641年和710年唐文成公主、金城公主先后入藏。中原先进生产技术影响着同服饰密切相关的西藏纺织工业的发展。同时,中原的纺织品大量输入吐蕃,在不断改进藏装的质地和花饰纹样方面所起的促进作用是可想而知的。仅金城公主同墀德祖赞联姻时携带的锦帛就有数万匹之多,车马载运,络绎于途。②民间贸易往来,丝绸织物也占大宗。7世纪以后吐蕃与唐朝互通商市,吐蕃人民以牛马土产等换取唐朝缯绢、布帛等物。由于文化的交流,吐蕃纺织,工艺水平迅速提高,吐蕃入贡唐朝的毛织物曾以工巧博得朝廷良好评价。唐朝曾将缯绢布帛馈赠,一次竟达万余匹之多,成为当时吐蕃上层人士珍贵的服饰用料。
  
      宋朝也常以金箔、缯绢作为诏赐尝给吐蕃。为了联合抵抗西夏,还曾破例赠给吐蕃弓箭、盔甲。这对吐蕃将官服饰的影响是很大的。
 
    从元朝开始藏族和祖国各兄弟民族间的亲密关系进一步发展。自八思巴开始的几辈萨迦地方政府中的有些成员还与元代皇室通婚,互赠锦帛、绸缎、毛布更为频繁。这个时期萨迦上层官吏、贵族的服饰,或仿效元朝,或直接为元朝赠赐。
明代西藏手工业工艺水平有明显的提高。作为农牧民主要家庭副业的毛织品,除满足内部需要外,一部分用来向内地进行交换。西藏的氆氇在元明时期已远近驰名,除了用作贡品还远销到喜马拉雅山以南。藏族和内地的经济交往,达到前所未有的广泛和密切。
经济文化交流对改进、发展藏族服饰的积极作用,不论从历史上看、或从现实生活中看都十分明显。譬如具有典型藏族民族风格的“金花帽”上的金银丝织锦,过去贵族小姐的起花缎藏袍,以及其它高级服饰材料,大都由内地运来。
  
      宗教习俗对服饰的影响有许多实例。曾经有过一个时期,喇嘛在藏族人口中占了很大比例。应该把喇嘛服饰列入藏族服饰的一个分支。由于佛教的弘扬,佛教的服饰不能不影响到藏族文化的许多方面,如绘画、戏剧、舞蹈等。我们不是在藏戏的有关服饰中看到了如来报身像,十三种服饰吗!在佛经中称其为“圆满服饰十三事”。一.五佛冠,二.肩帔、三.飘带、四·腰带、五.裙子、六.头饰、七·耳环、八.项链、九.臂钏、十·缨珞、十一.手镯、十二.指环、十三·足镯。自一至五为绫罗五衣,自六至十三为珠宝八饰。
 
     佛教教规对喇嘛、活佛的衣饰有具体要求。《律经)中规定比丘的十三资具为:重复衣、土衣、下衣、裙、副裙、掩腋衣、副掩腋衣、拭面巾、护疮衣、护疥疮衣、制发衣、坐卧具、雨衣。对于比丘的衣服颜色也有规定,允许比丘穿用三种色衣:青如蓝靛、赤如土红、紫红如木槿树皮。
  服饰本来就是物属与精神生活的表现形式。藏族同胞由于对佛教的崇拜进而对佛教领袖人物的崇敬真可算是五体投地。在宗法允许的情况下,他的很乐于仿效活佛、大喇嘛的衣饰,“格桑斯友”在民间的流行便是一例。相传,七世达赖为了遮阴,制做了这种蓬式帽,之后在日喀则、拉萨地区流行起来。
  
       作为反映生活的藏戏,它的服饰受到历史和宗教的制约,有其独特的规范。在某种意义上说,它是历史上服饰的镜子。藏戏约有五百多年的历史。第一位藏戏祖师汤东杰布。是明代一位高僧和藏戏剧作家。公元1430年在拉萨河曲水地区修建铁桥时,他为了募集建桥所需资金,便在民工中选出七位能歌善舞的姑娘,汤东杰布亲自编导,设计歌舞、唱腔和服装、道具,在各地演出。她们扮演的角色被群众誉为“阿其拉姆”(仙女),演员被称为“拉姆娃”(扮仙女者)。
 
      藏戏在西藏流行以后,逐步向其他藏区传播。传入四川的第一台藏戏约在二百年前,当时巴塘县康宁寺大经堂落成,为举行庆典,该寺住持组织了一个藏戏团,演出了第一个《猎人舞》。之后甘孜寺又组建了《阿其拉姆》藏戏团,在庙会上演出。著名剧目有《文成公主》、《白马文巴》、《苏吉尼玛》等。这些剧目盛行于理塘、德格、道孚、康定等地,后来被称为南路康巴藏戏。
 
     约20世纪40年代,由北部甘南传入四川又一个藏剧“安多藏贝坚赞(1916-1947)的提倡,编演出了具有本地特色的藏戏。“丹戏”,被称为北路藏戏。北路藏戏得到拉卜楞寺嘉木样活佛五世丹贝坚赞和琅仓活佛一起编导了《松赞干布》,由拉卜楞寺第一个安多藏戏团进行排演。安多藏戏采用了民间豪迈、健壮的舞步“卓”,具有活泼大方的身段。并且吸收了京剧中的台步和青衣甩袖动作。
  《藏北申扎》、双湖的旧石器和细石器》《考古》1976第6期。
  《新唐书·吐蕃传上》6081页


Google
 
上一篇:藏族食俗
下一篇:藏族服饰渊源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37]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11]
 · 北京大观园 [36244]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发表人:LTqaEyyo

发表人邮件:dcgg923@163.com 发表时间:2022/9/13 20:41:09
    深圳"五毒书记"蒋尊玉倒了但蒋尊玉一手制造的冤假错案…详细内容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7日 星期二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95.996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