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内蒙古 >>内蒙古民俗风情

河套谐音“二人台”
  发表日期:2010年1月27日  共浏览428 次   出处:北方旅游信息网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二人台是河套地区的民间戏曲,俗称“打玩意儿”。清朝时,在蒙汉民间和“丝弦坐腔”基础上,又吸收了山西河曲一带传来的民间歌舞发展而成。土默川一带出现的职业小班是清朝末期,以一丑一旦、二个角色的形式分饰戏中的多种角色,以后又发展成固定式人物的扮演。

      河套地区是我国文化发展较早的地区之一。从出土的约在四千年前的陶埙(土制的乐器),夏代的石磬,春秋时的甬钟(按:甬钟是铜钟上面的柄,也是乐器。《考工记》载:“钟柄也,舞上谓之”),战国时的编钟、编磬,还有铸造铜乐器的模子,这些都说明河套地区音乐是发展较早的,也可被认为该地区各民族生活上是祥和的。如《击壤歌》载:“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何力于我哉!”史传唱这首歌者是尧时贤人,时天下太平,壤父击壤于道,有牧者曰:“帝德也”。当年“河曲”一带属今之雁门,大致是宁武之北部,朔平南部,大同东部、北部以及乌拉特旗西北。壤作富足解,《孟子》载:“三年大壤”。又据《三才图会》载:“击壤、戏具,以木二、先置一木于地,三四步外,再以手中木掷之,中者为上,谓之击壤,古野老之戏。”这一段颇有趣,就是几位“野老”人,把一块木头放在几米以外,再拿自己手中的木头对准目标投掷,打中者为胜,好一派祥和景胜。

      古书载:“尧都平阳”,“舜都、蒲坂”(即今之雁门,属“河套地区”)。尧时的民歌《康衢音谣》载:“立我庶民,莫匪水尔,不识不知,顺帝之则。”这就是民歌、童谣。《列子》载:“尧治天下五十年,微服游于康衢。”(按:“康衢”作“大路通达”解)


      “南风之熏兮,可以解我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我民之财兮!”这首《南风歌》相传是舜时歌唱黄河中游的民歌。

      我们都知道反映“走西口”这类生活的民歌,内涵极为深刻。最为突出的是河曲的“走西口”,河曲位于晋西北高原的黄河弯曲处,“走西口”是哭送亲人去到内蒙古谋生,到口外河套地区。在河套地区或揽长工、打短工,或挖煤、扳船,以求挣得几个工钱养家。如:“万般出于无其奈,扔下亲人走口外”。走西口的人,春去秋归或数年不归,家中留下妻儿老小,无依无靠。如“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男人走口外,女人挑苦菜。”在旧社会,贫苦之人,于此地多有走西口的漂泊生活。

      河套地区的“二人台”其传统剧目之一就有《走西口》,当然还有《五哥放羊》、《打连城》、《打金钱》、《珍珠倒卷帘》等,其中有些戏如《什可拉奔花》、《海莲花》等,就采用蒙汉两种语言演唱,影响较大。在二人台的形成进化过程中,蒙古族艺人荣双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民国初期荣双羊来到河套的安北、五原、临河一带演出,把二人台艺术带进了河套地区。1933年前后,二人台艺人计子玉、樊六的二人台小班在河套地区流动演出,还在河套教出了很多弟子。

      二人台艺术受到河套人民的喜爱,“打不完的金钱,卖不完的菜,看不厌的打樱桃、探病、走口外”,“为看白灵旦,三天不吃饭”,“宁可穿不上绣花鞋,也要看一看霍存柱的打金钱。”


Google
 
上一篇:河套回族着装
下一篇:河套民歌—爬山调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91]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84]
 · 北京大观园 [36520]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54]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8月27日 星期三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74.219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