荡马路
饭后茶余,朋友结伴上街散步、购物、游览市容,称荡马路。特别是在80年代前,居民的住房面积不大,有的是三代同室,朋友来家中相聚、娱乐诸多不便;当时除电影院放映八只样板戏外,也几乎没有其他的娱乐内容,荡马路成了市民休闲、朋友相聚、男女谈恋爱的主要活动方式之一。
赶时髦
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有了接受消化新鲜奇特事物较强的能力,对标新立异者采取认可与宽容的态度。老年人不再固守传统,单位领导也不再干涉部下的穿着打扮,兴趣爱好。青年人的服饰、器玩饮馔、婚姻仪式、消费热点等常以上海作为榜样,农村青年也不甘落后, 80年代尚有谚:“乡下姑娘学上海样,学死学煞学不象。刚刚学来七分象,上海又啦变花样”。随着松江与上海的交通越来越便捷,松沪之间流行物的时间差也越来越短,目前已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别了。上海的时髦事物一出现,松江人就争相仿效,立刻流行。商人及时制造时髦商品迎合消费者。市民追求时髦以招徕艳羡与敬重。赶时髦成为松江人的一种风尚。
发嗲
“嗲”是人们对女性魅力的综合评价,包括女性的妩媚、温柔、情趣、谈吐、姿态、教养等各方面。男女交往中,女性发嗲与小姑娘的撒娇弄俏,与大姑娘的忸怩作态颇有不同,她或羞或嗔,如招摇,似罗致,发女性阴柔的魅力,以退为攻,以柔克刚。恋爱中的姑娘擅长此道,令男士柔肠寸断,怜爱不已。深谙此道的男士会投其所好,体贴备至,博取芳心,有谚“男吃嗲功,女吃花功”。
甩派头
人际交往中为不被他人看轻,不惜破财硬撑场面(松江人俗称“硬绷场面”),故意炫耀身价、地位、财富、荣誉的一种习尚。有些人打肿脸充胖子,衣食出行不根据经济实力,追求体面、奢华、排场。家徒四壁,出门西装革履,被人讥为“不怕家里火烧,只怕出门跌跤”。在公共场合讲排场,爱体面的风气在松江历代史籍中早有记载,自明清至今不绝。
交相利
解放前,生意人之间拉关系、应酬活动称交相利。为谋取商业信息,洽谈生意,到妓院吃花酒,上茶楼打茶围,去酒店设宴叫局,在烟馆开灯抽鸦片,以及碰和赌博,看戏听书,什么时新,就玩什么。总要先吃喝酬酢一番,然后谈做生意本题,成为惯例。50年代公私合营后,交相利消失。80年代后,死灰复燃,且花样百出,改称为“应酬”。
门槛精
对办事精明周到,精打细算,总不会吃亏的俗称。是对个人精明、机灵、才干的评价。上海开埠后,“人与人争利,势与势争胜,利与利争大,事与事争便,业与业争富,器与器争售,机与机争巧,言与言争辨”,相互间竞争、盘算,谋生办事交际无不受此薰染。与人打交道往往有意无意会惦量算计,其间不泛私利、狡猾心计的夹杂,展示上海人的精细、胜算。“精明而不聪明”是对某些门槛精的人善算小帐,缺乏宏图大略的概括。
势利眼
势利眼又称“看人头”。人与人交往中,不看本质,以官职、衣冠、钱财取人,媚富贱贫,趋炎附势的势利心态。有谚“看见大,得得拜;看见小,踏一脚”,就是对势利眼的嘲讽。
轧闹猛
趋时、尚奇、凑热闹、围观、管闲事等称为轧闹猛。新店开张,新货上柜,马路上有新闻发生,弄堂里来了迎亲队伍,路人争执,邻居家来了稀客,凡有动静,众人不请自来,或侧耳旁听,或举目张望,或参与论理,或插科打诨。轧闹猛者,往往动口不动手,话语机锋毕露,情趣盎然,参与者自称“轧轧闹猛”,是放松休闲的一种方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