侗医五位一体的医学理论
侗医五位一体是指天、地、气、水、人五者之间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强调由天、地、气、水构成的大自然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且融合为一体的辨证关系,五位一体的侗医理论是侗医学术思想的核心。侗医认为,天是看不见顶的庞然大物,是股气,地是有形之物,即土和水;人是由气生化而成,由土和水所养。这就是侗医的“天人”和“地人”之说。人的起源与五位一体的思想,是侗族先民们通过长期观察,对人的起源与自然界的关系产生的基本概念。
在生理功能方面,侗医认为“人的生存依靠有气和有水”,说明气和水在维持人体功能活动方面的重要性。在临床治疗上,侗医非常重视气和水的作用,常常使用补气、补水方法。侗医对血和水的认识是同义词,血和水在体内是同一物,统称“血水”。
在病理方面,侗医认为“气多气少人生病,人死断气精化水”。认为气和水两者失去平衡,人就要生病;气和水由量变到质变,是疾病的病理过程。
对致病因素的认识,侗医认为饮食是维持生命的能量源泉,但是如果饮食过多,不加以节制,或者吃的过少,都将影响身体健康,甚至造成疾病。所以侗医有“犯酒、犯肉、犯谷、犯气”之说。酒性热除寒,饮用适度可调理人体血脉情志,如果用量过多可伤神伤志,“心神受扰,百病丛生”;肉类补血补体,食用过多反而伤血伤水;谷类养万物,亦不可过饱,过饱伤身;气是生命的根本,不可“犯气”。不犯气指两个方面:一是平时要保持“心平气和”,为人善良,遇事不可性急,二是不可忧郁寡言,伤心伤神。“气与神”是相互关联的,伤一不可。
药物的六性六味理论
六味为酸涩、苦、辣、香、淡、甜。六味是通过人的味觉识别出来的。六性为热、凉、收、散、退、补。六性是通过临床用药逐步体现出来的。侗药的六性六味理论,给侗医临床用药提供了理论基础及用药依据。用药先要掌握六性六味,再根据疾病的临床表现确定用药。如冷病用热药,热病用冷药,用药要对症,否则不但治不好病,甚至会出现不良后果。
六味与六性具有药物内在的对应关系。味苦,性凉,退热;味辣,性热,除寒;味香,性散,消肿止痛;味淡,性退、性平,退水、退气、止血;味甜,性补,补血、补气;味酸涩,性收,提升、止泻。
疾病的命名及分类
对于疾病的命名与分类,侗医根据“五位一体”思想,把疾病分为冷病与热病两大类。五位中的天、地、气、水、人都有冷热之分,人的疾病也不外乎冷病与热病。
热病又名烧热病。包括发烧、火毒、红肿、癫狂、虫、蛇、草所致的热病,各种外伤,会“过人”(传染)的疾病,以及大部分痧症等。冷病包括病人自觉冷感或病程长,体质虚弱或不红不肿的疮疱等。冷病又分水病、气病、虚弱病。水病:身体任何部位的浮肿,统称水病,又叫水湿病。气病:凡是咽喉部位的病症出现喘、出气(呼吸)不匀,或劳动时感到气不够用,以及情绪不好,沉默寡言等称“气病”。如果是接触有毒物质,如生漆、粪毒、毒蛇咬伤或误食有毒菌类等,统称毒气病。
侗医关于疾病的命名,除受五位一体的学术思想影响,还根据疾病性质、病变部位,沿用取类比象方法进行命名。
侗医的诊断治疗方法
侗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过程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诊断 看诊:看病人面部神气、皮肤、毫毛、指纹、舌苔色泽与形态等的变化,看孔窍及其排泄物的色泽与形态。摸诊:摸诊是指用手指触摸患者身体某部位辨病的一种方法。主要包括摸脉、摸皮肤、摸筋骨、摸肚腹等。摸头顶及皮肤冷热、有汗无汗、是冷病还是热病;摸脉,侗医有八脉、两候之说。八脉为平和脉、粗脉、细脉、长脉、短脉、快脉、慢脉、空脉;两候为冷病、热病。摸肚腹,检查压痛、包块等。如为外伤,摸其有无伤筋、断骨、错位、错缝。问诊:问诊是侗医诊断疾病的主要手段,通过询问发病的经过、自觉症状,发病时的情况和发病原因,何时何地怎样发病,病痛的程度,是一般的疼痛还是痛的难忍,痛时出不出汗,痛的部位分头、颈、胸和肚脐上下及脚等七大处。问病时必须掌握病变部位和原因。如因饮食过量,脐眼以下疼痛是犯谷米;脐眼以上疼痛是犯水、酒、鱼、肉;胸口疼痛是犯酒、肉和酸。侗医多以此作为诊断及治疗的依据。听闻诊:通过听患者的言语声音,闻汗气、呼吸气味等变化,判断病症。
治疗 治则:侗医将诊断中所了解的信息与玄象、烧冷、内外、强弱、阴阳、病理病因进行参合识症,辨病立证,审病求因;治病求本,不同之邪施不同之法,药法并乘,施犯何宜,随症治之,急则治标,慢则求本,标本同治,扶正祛邪,保健防未病;根据药物性味、走向、相生相克,按主、次、帮、补配伍等治疗。以烧烫退(凉)之、冷凉温之、内则解(调)之、外则疏之、血则和之、气则理之,强则惩(泻)之、弱则扶(补)之、惊则收之、玄则驱之、象则克之、阴则阳治、阳则阴治、内外之疾合治等等,使脏腑、精、气、水谷精微顺通,正维体安。治法:侗医治疗疾病强调全面诊察,注重病因治疗,强调急则药治,缓则药食以养,用药首选鲜品,追求疗效为重,强调有病即治,病后疗养。治法主要有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如艾灸法、拔罐法、针刺疗法、刮疗法、放血疗法、点穴按摩疗法、小儿推拿法等。具体的治法包括退热法、除寒法、排水法、补法、刮法、摄七处,各种痧症疗法和手术疗法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