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华民族 >>少数民族医药

傣医药特色医理
  发表日期:2025年10月10日  共浏览39 次   出处:中华医学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傣族传统医学的内容主要包括人体解说,“四塔”“五蕴”理论,疾病论治(内、妇、儿、伤、外各科疾病),“风病论”“四塔”辨病,脏腑辨病,解药理论,诊病方法,制药方法,药物学,方剂学等,其内容丰富多彩。而“四塔”(风、火、水、土)、“五蕴”(色、识、受、想、行)理论是傣医学的核心理论。

较科学的人体解说 傣医的人体解说主要论述了人体生命的起源、组织结构及各脏器的生理功能,在傣医的《嘎牙山哈雅》《档哈雅龙》(大医药书)等经书中都论述了生命源于父母所受,在男性体内存在着一种特殊物质叫“巴敌先体”,似“马鹿毛尖蘸芝麻油星”那么大;女性体内也存在着另一种特殊物质,称为“勒秧咪”,色赤而湿润,二者相合形成了生命。古老的医书中还论述了受精卵变为胎儿的过程,竟与现代医学对受精卵的发育过程的认识基本一致。在没有现代实验手段和仪器的古代,能形成这样的理论,确实让人惊叹。

独特的基础理论体系 “四塔”是“塔都档细”的简称。“塔”是界别、类种之意。“四塔”一词来自于佛经之中,意为把外界万物归属于“风”“水”“火”“土”四大类来认识。“四塔”是傣医的理论核心,傣医借用“四塔”一词来形象地解释人体生理现象,病理变化,指导临床辨病、立法、选方、用药。“四塔”功能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和协调关系是人体健康的保证。

“五蕴”傣语叫“夯塔档哈”。傣族医学认为,“五蕴”指人体内的五种精神性的东西,看得见,摸不着,其先天与“四塔”一起禀受于父母,靠后天“四塔”滋生而发育成熟。“五蕴”一词来自于佛经之中,傣医借用佛教学的“五蕴”一词来说明人体的五种变化,包括①“鲁巴夯塔”(色蕴):人的形体、容颜,人的精神状况;②“维雅纳夯塔”(识蕴):人对外界的识别能力;③“维达纳夯塔”(受蕴):人体对外界各种刺激的反应;④“先雅纳夯塔”(想蕴):人的思维能力,思想和欲望;⑤“山哈纳夯塔”(行蕴):人自受精卵开始生长发育至衰老死亡,全部阶段的变化过程。

从生理方面看,“四塔”“五蕴”均先天禀受于父母,靠后天水、谷之精华不断补充而逐渐健全,“四塔”在人体首先发育,“五蕴”在“四塔”的作用下逐渐发育,故傣医学有“四塔”先生,“五蕴”后长之说。“四塔”主内,“五蕴”管外。“四塔”功能的强弱直接影响到“五蕴”的功能,若“四塔”功能强盛,气血充足,则“五蕴”发育迅速而健全,人的容颜亮丽,精神较佳,反应敏捷,思维能力强,对外界认识辨别能力强;反之若“四塔”功能不足,气血亏虚,则“五蕴”发育缓慢而不全,人的容貌晦暗,精神萎靡,反应迟钝,思维滞后,对外界认识辨别能力差。因此,傣医将“四塔”“五蕴”比喻为支撑傣家竹楼的“人字架”,缺一不可,互相依存,相互影响,随时保持平衡和协调状态,人才健康,反之则可发病。

除此之外,傣医别具特色的诊断、辨病学说还有:①“风病论”。傣医把许多复杂多变的病归属于“风证”,凡具有“动”的性质的疾病,均可以从“风”论治。傣医经书中所记载的以“风”辨病、以“风”字命名的疾病就有几百种;②“三盘”学说。对人体常态、病态、治病用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对人体部位所属进行了细致的划分,将人体分上、中、下“三盘”,提倡治病应先疏通“三盘”,通利“水”道,使毒邪从“三盘”而解。“三盘”一通,百病易治,毒邪易排。

傣医在长期的诊治疾病的过程,不断总结经验,把点滴的经验收集归纳为“尼该档三”即三种诊断方法,记载于贝叶经中。该书所载“尼该”即诊法,“档三”即意为诊病的三种方法,简称三诊,即望诊、问诊、摸诊三种诊查方法。由于经书内记载为三诊,故在傣族民间几千年来一直以三诊相传而用,后来通过多次在傣族地区对傣医诊查疾病方法的收集、调查、整理和进行傣医学术研讨,现一致确定傣医诊病方法应为“尼该档细”,即望、闻、问、摸四诊。


Google
 
上一篇:蒙医药理论体系
下一篇:彝族医药优势病种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30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91]
 · 北京大观园 [36617]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54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10月24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41.406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