傣族人民在长期的生产生活实践和防治疾病过程中,不断的摸索、实践、完善、积累了丰富多彩的诊疗经验和治病方药。傣医药文化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原始时期、神药两解时期、兴旺时期和发展升华时期。
傣族先民早在4000多年前就在云南居住下来,在远古时期即傣族传说中的史前时期,傣语称为“滇腊萨哈”,又称为“橄榄时期”或“绿叶时期”,这一时期是傣族医药知识的原始产生和积累的最初萌芽阶段,即傣族先民在争取生存和与疾病作斗争的长期过程中,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和动植物的生长生活规律,并在不断地实践中总结和积累医药知识。

傣医古文献——贝叶经《桑格龙》
“波腊萨哈”又称为“食米时期”,在这个时期里,傣族仍然处在比较原始的状态,虽然早期的医药知识传授延续下来了,但是由于没有文字,仅靠口传心授,傣医药发展缓慢,“神药两解”的现象十分突出。这一时期大多为单方药物,然而疾病并非是单一的,大多为多种病邪混合侵犯人体而发生病变,一味药物,无法治疗多种复杂的疾病。傣族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发现将几味药合在一起使用后可以增强疗效,从此出现了复方。
傣医药的升华时期相当于奴隶社会末期向封建社会发展时期,这个时期称作“米腊撒哈”。据傣族天文历法书《五腊》记述说:大约在公元前202年巴利文书写的佛经开始传入西双版纳,约在公元166年,又创造傣泐文(西双版纳老傣文)字母,形成了巴利语梵文与傣泐文混合使用的结构现象。傣泐文字的创造与使用,为傣医药学知识的传播与普及提供了良好的载体,加速了傣族医药的收集、整理、保存、应用、交流与发展,可以说这个时期是傣医药知识理论被集中整理、记录成册的“黄金时代”。
傣医药的各个历史时期都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医药学人才。然而,由于傣族大多信奉佛教的原因,医药典籍多为佛教经书的组成部分而不署个人作者,在历史典籍中少有相关人物的记载。尽管如此,为了纪念他们的贡献,傣族民间依然传颂着一些古代名医的故事。其中,最为著名的就是“八大名医”,如“帕雅比萨奴”“帕雅迪沙把莫哈阿章”“帕纳来”等。除了“八大名医”之外,还有一位医生也被傣族地区广为传颂,他就是龚麻腊别。现存的许多傣文医药学资料都说他是傣医药学著作《档哈雅龙》的作者。据说他还把“八大名医”创立的许多方子作了认真研究和实践应用,并在原方基础上进行加减变化。如“八大名医”创立的雅叫哈顿(五宝药散),方中原来只有五味药,龚麻腊别临床经过反复实践运用,总结经验在原方中加了一味“咪火哇”,形成了事实上的“雅叫贺顿”。又如现在常用的“雅西里扪挪”“滚嘎先恩”等著名方子也是他在名医们的几个原创方的基础上进行加减组配而命名的。很多文献记述说:龚麻腊别是一千多年前傣族医学理论的主要编著者、传播者,他不仅在中国傣族地区有着很高的声誉,在泰国等东南亚国家的民间也有传颂,被尊为傣医药的“祖师”。
傣族历史悠久,早期文献都写在贝叶上,称为贝叶经。《桑格龙》即为其中一部,是西双版纳现存不多的贝叶经书之一。全书共有234页,教育僧人和普通人作为一个好医生应具备仁心与良好的医德,同时还应该不断自我提升以正确掌握各种医术,因此书中还探讨了如何根据植物的形态、作用判定、认识可以做药的植物,如何针对不同的病情(如咳嗽、感冒等)使用这些药物治疗。
新中国成立以后,党和政府对民族医学高度重视,提出传统医学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与重视,傣医药被国家确定为我国四大民族医药之一。人民政府多次组织有关科技人员和医疗队来到西双版纳,应用祖国传统医药(包括傣医药)、现代医学对危害人民身体健康的疟疾、伤寒、麻风病以及其他传染病进行防治,从而结束了“十个鸡蛋换一片阿的平”的历史。1977年西双版纳州批准成立了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调研办公室,开始对以傣医药为主的民族医药进行调查研究工作,1979年4月在此基础上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成立,1988年4月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成立,自此,西双版纳州民族医药研究所,也即西双版纳州傣医医院,正式成为集傣医药教学、科研、临床为一体的全民所有制事业单位,专门从事对傣医药的抢救、发掘、整理、继承和研发等工作。1986年起傣医开展了中等专科教育;2007年8月傣医高职专科全日制教育正式招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