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国文旅 >>文旅中国

古建筑与园林相互辉映的余荫山房
  发表日期:2025年10月9日  共浏览17 次   出处:作者:罗汉强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广州市番禺区南村镇,有一座始建于清同治六年(1867年)的古建筑——余荫山房。它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全国近代优秀建筑单位,广东四大古典私家园林之一。余荫山房既有与中国古代建筑相同的基本特点,还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其建筑与园林相互辉映的造园技巧,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

余荫山房传承了岭南庭院小巧玲珑风格,园地面积仅为3亩,但内部设计巧妙得当。亭、堂、楼、榭与山、石、池、桥搭配自如。建筑布局紧凑而不凌乱,给人以清幽雅静的感觉。

园内一座将园景分成东西两部分的“浣红跨绿”廊桥,为卷棚歇山顶建筑,造型别致,是经典的标志性景观,廊下的挂落弯曲自如,图案复杂多变,横披全是用海月壳装饰,古典气氛浓厚,将沉闷的灰色屋顶衬托得富有生机。庭院西部中央建一方形荷池,方池石砌,桥下设置拱形桥洞,与水中的倒影组成一个完整的椭圆形。

浣红跨绿廊桥(来源:余荫山房)

穿过廊桥,北面的“深柳堂”是全园的主体建筑,更是文化遗产,其装饰工艺富有岭南建筑风格,为岭南建筑中高级别的歇山顶建筑,瓦顶轻巧飘逸。室内镂空大花罩“松鹤延年”和“松鼠葡萄”,栩栩如生。扇隔屏风四周雕刻各种花鸟图案,刀法细腻,巧夺天工。天花藻井木雕顶饰,中雕蟠龙,四角雕麒麟瑞兽。堂前左右花坛栽植的两株古老榆树,形态奇特、各显风姿,原园主人手植的百年炮仗花,干粗如树,花朵盛开时,宛如一帘红瀑,绚丽悦目。

深柳堂照片(来源:余荫山房)

“深柳堂”右侧的“卧瓢庐”为硬山顶风火墙建筑,庐内陈设虽然简朴,但它的窗户后面是一排百叶窗,既能通风又可透光,前面是一排满洲窗格,窗格上镶嵌着蓝白相间的玻璃,当室外的阳光透过玻璃窗,室内便呈现出五光十色的景象。透过玻璃窗往外望,窗外一片通红,仿佛看到了深秋季节枫叶一样,若把窗户全部打开,看到的则是自然的春夏季节景象,这种巧妙的建筑装饰艺术,欣赏者若通过联想和想象进入情景,更是一种诗情和画意。

卧瓢庐(来源:余荫山房)

园内建筑装饰,精雕细刻。分布在花坛、墙壁、台阶、地面、瓦脊上的民俗吉祥图案,反映了中国长久历史文化的积淀和它特有的道德观念、审美意识、民俗特点。

祠堂梁上的木雕(来源:余荫山房)

园内除了具有装饰华美、雕刻繁多、几何构图、高树深池等岭南园林特点之外,更为特别之处是以“余地三弓红雨足,荫天一角绿云深”这一名联作为点题,一方面含蓄地点出造园宗旨,另一方面用植物点题构成自然景观。西部花朵红艳,花开串串,宛如一片红雨的炮仗花和东部苍劲挺拔的高大乔木,东西呼应,形成花树相协,红绿相配的自然景色。

余荫山房原园主人邬彬(1824年—1897年),字燕天,咸丰年间因纳粟获任内阁中书,任职不久即被选用为员外郎,签分刑部主事。咸丰五年(1855年)从二品官衔,咸丰八年(1858年)以母年迈为由,乞假归隐乡里,料理家业。同治六年(1867年)乡试中举,同年族人将建造祠堂所剩余的土地赏给邬彬建园。同治十年(1871年)余荫山房建成,为纪念和永泽先祖福荫取“余荫”二字作园名,后因这所园林地处偏僻的东源坊岗地之下,故用“山房”这个朴素名称,以示谦逊。

(作者单位:余荫山房)


Google
 
上一篇:中国传统民居:东方水城里的古典园林(上)
下一篇:颐和园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308]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90]
 · 北京大观园 [36615]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547]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10月22日 星期三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884.766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