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园林与伊斯兰园林、欧洲园林并称为世界三大园林体系,而中国江南私家园林的代表苏州古典园林更是早已享誉世界,并于199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其典范之作有: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退思园等。以往谈起这些名苑别业,一般着眼于园林发展史、造园技法及其美学思想,如说沧浪亭具有宋代园林遗痕,狮子林似有元末明初倪云林画意,拙政园、留园分别是明代、清代的代表作,网师园为中小型园林的佳作,退思园是晚清贴水园的孤例等。
不过,从另一角度看,这些江南园林首先是私家宅院的附属,从属于传统民居建筑范围,虽然可能因面积大于居住部分而具有独立性质,居住部分的布局也因配合园林山水而不拘一格,但其围绕生活起居而建的性质并未改变。
当然,即使是在苏州,也不可能允许每户人家都拥有如拙政园这样园林区远大于居住区的超大型住宅。苏州多数住宅的基本形式属于庭院类天井式民居宅院:四面屋宇或三面屋宇加一面墙组成屋顶山面相连的一进院落;多进院落则构成中轴对称式的狭长形布局,坐北朝南;大型住宅可依次布置正门、轿厅、女厅等,贯通前后巷;经济条件允许的话,还可中轴线左右另加两条纵轴,形成跨院;再扩大一些,就可在宅后或侧轴建造或大或小的花园。
譬如网师园,假如完全省略其后宅及西侧的园林部分,就是一个三进院落的标准民宅;假如省略园林并将散落园林各处的屋宇集中布置组合为另一轴线,则是一处大型住宅;假如把现有的园林面积再扩大,并增加屋宇数量,则又可成为拙政园式的超大型豪宅别业。
苏式宅院从整体上看,正立面端庄大方,而其屋顶的四角起翘较高,视觉上给人以“如翚斯飞”的灵动之感,有别于北京四合院正房之平实敦厚。前后檐廊的设置,也适应了江南多雨的气候环境。
苏州民居的天井式庭院一般都较小,尤其是庭院四周建筑为二层房屋时,视觉上更觉窄小犹如井口。这主要是为了避免夏季阳光照射,并获得凉爽宜人的对流风。天井周围的围墙多为白粉墙面,可使室内获得反射光线,弥补采光的不足。大部分建筑采用硬山式山墙,并砌有高耸的马头墙,为的是避免街区遇到火灾时的火势蔓延。
而庭院地面则精心铺设砖石,预留暗沟将雨水自庭院内部排泄至宅院外的小巷、河浜。这种“四水归堂”式的处理,在江浙一带甚为流行。
苏州的砖雕、木雕、彩绘等均有技艺精湛的工艺传承。一般宅院的院门为砖砌门楼,不仅门楣有透雕的吉祥花卉、瑞兽、历史人物故事等,在北京属于禁忌的装饰性斗拱在这里也很常见。房屋的木构件一般漆上栗色油漆,不做彩绘,保持色调的淡雅。各厅堂可用雕刻精美的落地长槅扇作室内外隔断,其木窗棂格的装饰纹样极为丰富多样,常见的有回形纹、寿字纹、冰裂纹、云纹、海棠纹等。室内则有各式屏门、花罩,与家具陈设形成巧妙的照应。院落间的隔墙又往往有各色漏窗,其花色之丰富不亚于窗棂纹样,与庭院花木形成呼应,构成景观小品,使得院落之间既保持独立,又能浑然一体。
苏州民居或园林的精细布置,甚至体现在地面铺设上,庭院地面会以各色卵石、瓦片等构成装饰图样,我国著名建筑学家童寯先生曾专门搜集资料,留有珍贵绘图。
苏州民居同样以满足宗法礼制社会秩序为基本要求,其前堂后寝、内外有序、男女有别等布置,与北京四合院并无二致,但其花木、家具陈设、楹联等用以增加生活情趣的点缀,则比北京民居更为生动自然,而苏州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北京的皇家园囿。
(作者系中国文物学会20世纪建筑遗产委员会委员、《中国建筑文化遗产》副总编辑;播音:张闻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