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仙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千年古镇
朱仙镇,这座位于河南省开封市南20公里处的古镇,虽人口不过数万,却以其遥远的传说、众多的遗址遗迹、惊天动地的故事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闻名遐迩。它与广东的佛山、江西的景德、湖北的汉口同为我国的四大商埠重镇,并于2024年被认定为河南省首批“千年古镇”234。
朱仙镇的历史沿革与名称由来
早期起源与名称演变:春秋时期,朱仙镇所在之地是郑国的东北边陲,郑庄公命大将郑邴在此屯兵筑城,名曰“启封”,取“启拓封疆”之意,自此开始成为小型居民聚居点。战国时此地属魏国,因朱亥的封地和食邑而与“朱仙”之名产生关联。汉代时,为避汉景帝刘启名讳,“启封”改为“开封”。朱仙镇位于启封城的西北方,唐代以后原启封故城日渐废弛14。
名称由来传说:相传战国为朱亥故里,亥居仙人庄,故名朱仙镇。朱亥本是屠夫,因勇武过人被信陵君聘为食客,在退秦、救赵、存魏战役中立下汗马功劳,后被封为偏将军,朱仙镇作为其封地和食邑,镇名也由此而来(一说原名聚仙镇,后因朱亥而得名)34。
朱仙镇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与事件
战略要地与重大战役:朱仙镇因濒临开封,战略地位至关重要,历史上屡屡上演恢弘大戏。南宋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七月,岳飞率领岳家军继颍昌大捷后全线进击,包围汴京(今开封市),金兀术的10万大军在朱仙镇被岳飞打得大败,金兀术只得放弃汴京渡河北逃,此即著名的“朱仙镇大捷”。然而宋高宗与秦桧等人密谋让岳飞退兵,岳飞含恨班师,金军重新占领汴京等地1。明崇祯十五年(公元1642年)四月,农民起义军首领李自成率大军围攻开封,朝廷命督师丁启睿等率兵18万(号称40万)往援,双方会师于朱仙镇,古战场遗迹至今依稀可辨,为研究明代军事文化等提供了重要资料1。
商埠重镇的崛起与繁荣:元朝时,贾鲁治河,引密县水经郑州、中牟、朱仙镇汇入古运河,复兴了漕运,朱仙镇成为贾鲁河上的重要码头和开封唯一的外运港口。到清朝同治年间,穿镇而过的运粮河成为交通大动脉,沿河两岸码头林立,长达5华里,每日来往船只200余艘,镇中居民30余万,店铺商号鳞次栉比,百货山集,商户、人口数甚至超过开封,“商贾辐辏,户口殷实,清嘉道以前,商业之盛甲于全省”。其主要从事杂货和日用品零售与转运,货物来自全国各地,吸引大量外地商人,尤其以山西籍商客为主,并带来红薯种植及制皮、榨油等新技术13。
朱仙镇的文化底蕴与特色景观
丰富的文化遗产:朱仙镇历史悠久、商贸繁盛且临近古都开封,文化底蕴丰厚。镇内有明皇宫、饮马泉、铁杆栖风、五奸跪忠、春秋楼、清真寺、硕石狮子、运粮河等“镇内八景”;镇外有点将台、烽火台、孟昶墓、朱亥墓、仙人桥、九龙口、迷瑰地、青龙岗等“镇外八景”,每一处景观都有美丽传说和动人故事1。镇内寺庙建筑曾多达110多处,较大的有岳飞庙、关帝庙、郎神庙、三皇庙、救苦庙、北大寺等1。
独特的文化名片:朱仙镇木版年画起源于唐,兴于宋,鼎盛于明清,是我国四大木版年画之一3。明代时为纪念岳飞抗金建起的岳飞庙,与河南汤阴、浙江杭州、湖北武昌的岳飞庙并称为中国四大岳庙,大殿前东西两侧立有岳飞《满江红》和《送紫崖张先生北伐》手迹碑,充满爱国主义正气。镇上闻名全国的得胜鼓,相传是岳飞鼓舞三军将士、取得朱仙镇大捷的战鼓1。
朱仙镇的重要遗迹与文化价值
启封故城遗址:位于朱仙镇东南3公里,是古都开封的前身,虽城垣侵蚀毁损,但夯筑城墙时留下的夯层、夯窝和柱洞至今清晰可见。它对研究开封早期历史提供了重要文献和实物资料,为国家文物保护单位1。
地名文化遗产价值:朱仙镇符合“千年古镇”认定的各项条件,集镇或中心聚落形成至今超1000年,专名历代传承沿用超1000年,知名度高,地名实体文化内涵丰富,独具特色,古建筑保存较好,传统风貌尚存,历史上为区域内政治、经济、文化、交通中心或军事重地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