呈坎古镇:黄山脚下的徽州古韵与文化瑰宝
呈坎古镇,坐落于安徽省黄山市徽州区,别名龙溪、八卦村,是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被誉为“江南第一村”“中国古建筑之乡”。它以独特的八卦风水布局、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以及深厚的徽州文化底蕴,成为黄山脚下一颗璀璨的明珠,吸引着无数游客探寻其千年古韵3。
八卦布局:天人合一的风水智慧
呈坎古镇的选址与布局堪称中国古村落规划的典范,充分体现了《易经》八卦的哲学思想与“天人合一”的理念。
整体格局:呈坎村整体按《易经》八卦布局,依山傍水,形成三街、九十九巷,宛如迷宫。村落周边矗立着八座大山,自然形成八卦的八个方位,穿村而过的龙溪河呈“S”形,与周边山水共同构成了天然的“阴阳鱼”图案,而长春大社恰位于“阴阳鱼”分界线的南端,是风水学的“活教材”13。
空间哲学:这种布局不仅考虑了居住的实用性,更蕴含了古人对宇宙、自然和人类社会关系的深刻理解,体现了徽州人在建筑选址与规划上的高超智慧。
建筑瑰宝:凝固的徽州技艺与历史印记
呈坎古镇拥有150余处宋、元、明、清等历史古建筑,其中2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建筑艺术集中展现了徽州文化的精髓3。
长春大社:古徽州社屋之最
长春大社是中国唯一完整保留的社屋建筑,被誉为“古徽州社屋之最”,其建筑美学与人文传承极具代表性。
历史脉络:初为村民祭祀土地神与五谷神的场所,后因罗氏家族迁居呈坎成为村落精神核心。明嘉靖丙寅年(1566年)重修奠定三进二天井格局,清代进一步修缮,总面积达1100平方米。其名“长春”取自“春祈秋报”的农耕传统1。
建筑特色:主体中门屋为五开间“五凤楼”形制,五开间逐次缩小,恰似五只凤凰展翅高飞,寓意“五凤朝阳”。前檐石柱与木构梁架完美衔接,月梁上莲花斗拱层层叠叠,斗拱间丁头栱穿插其中。正堂七开间,梁架通体朱红,在徽派建筑中独树一帜。门额曾悬挂相传为苏东坡亲笔题写的“长春大社”蓝底烫金直匾(文革期间被毁),门楼“五凤朝阳”制式保留明代风韵,六只木雕凤凰形态各异1。
彩绘与雕刻:正堂两侧廊庑的莲花斗拱与几何纹彩绘交相辉映,梁架上的“江南包袱锦”彩绘图案颠覆传统花鸟主题,色彩明艳,被誉为“江南彩绘一绝”,历经450年风雨依然色彩明丽,展现了明代装饰艺术的创新精神。石库门两侧圆形洞窗称“神眼”,象征神灵监察人间;天井以黟县青石板铺就,石栏浮雕夔龙纹与花卉,暗合“天圆地方”宇宙观1。
宝纶阁:明代古建筑一绝
宝纶阁原名“贞静罗东舒先生祠”,是呈坎另一处重要的古建筑瑰宝,集古、雅、伟、美为一体。
结构布局:整个祠堂分三进,第一进为仪门,内有八丈见方天井,两旁为廊庑;第二进为大厅,前方六根方石柱巍然耸立,其后是二十四根圆木大柱,堂中四根大立柱一人难以合抱;第三进为宝纶阁,是整个祠堂的精华部分,“盖之以阁用藏历代恩纶”而得名3。
雕刻与彩绘:天井与楼宇间由黟县青石板栏杆相隔,石栏板饰有花草、几何图案浮雕。三道台阶扶栏望柱头上饰以浮雕石狮,台阶上十根弧形石柱屹立前沿,几十根圆柱拱立其后,架起纵横交错的月梁。梁柱之间的盘斗云朵雕、镂空梁头替木和童柱、荷花托木雕精美绝伦,横梁上彩绘图案优美、色彩绚丽,历四百余年仍鲜艳夺目3。
人文传承:社火民俗与活态文化
呈坎古镇不仅是建筑艺术的殿堂,更是徽州民俗与信仰的活态博物馆,承载着丰富的人文传承。
社祀活动:社屋是祭祀土地神、社稷神(社公)的场所,祭祀活动一般一年两次,即“春祈秋报”。据《岁时广记》载:“立春后五戌为春社,立秋后五戌为秋社”。长春大社前方旷坦平地为庙会场所,每年正月举行的“春祈会”活动,将宗族信仰与世俗生活编织成动人的文化图景1。
保护与活化:在现代化浪潮中,长春大社等古建筑通过保护与活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文化引擎。如20世纪80年代,长春社因年久失修濒临坍塌,幸得中国(香港)文物艺术修复基金会、美国收藏家安思远及国际友人捐资修缮,1998年跻身“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随呈坎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1。
民俗与活力:古韵迎新的文化盛宴
呈坎古镇在传承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展现出与时俱进的活力,尤其在节庆期间,传统与现代元素相互融合。
新春氛围:如2025年蛇年春节,呈坎古村挂起串串红灯笼,与古建筑的灰白相互映衬,增添浓浓年味。村中广场有色彩斑斓的鱼灯,鱼身红白相间点缀绿色花纹,寓意年年有余。河面上漂浮着小船与鱼灯,与岸边红灯笼交相辉映,石桥横跨两岸,行人穿梭,构成一幅传统与喜庆交融的画面2。
文化体验:游客在此不仅能感受古建筑的古韵,还能参与“春祈会”等传统民俗活动,体验徽州文化的独特魅力,使古镇成为一场视觉与文化的盛宴12。
结语
呈坎古镇以其独特的八卦风水布局、精湛的建筑技艺、丰富的人文传承和鲜活的民俗活动,成为黄山徽州古韵的杰出代表。它不仅是凝固的历史,更是流动的文化,在保护与发展中续写着千年古镇的新传奇,正如中国国画大师刘海粟所言:“登黄山,不可不去呈坎”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