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人文中国 >>古镇村落

江西宜黄棠阴古镇
  发表日期:2025年8月13日  共浏览10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棠阴古镇:江西宜黄的千年文化瑰宝
棠阴古镇作为江西省十大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坐落于宜黄县城东部的宜水河畔,距县城14千米,其历史可追溯至北宋年间,兴于明初,在清代乾隆年间达到鼎盛,享有“小小宜黄县,大大棠阴镇”的美誉,还被誉为“明清古建筑博物馆”12345。

古镇兴衰与夏布产业的紧密联系
夏布产业的辉煌:棠阴古镇的兴盛离不开夏布产业。历史上,棠阴夏布声名远扬,远销日本、朝鲜及南洋一带,与江西省万载县夏布并称为“江西纺织业中的两颗明珠”。洪熙六年(公元1425年),宜黄就有51127匹夏布折抵上交税收35789石,夏布成为宜黄经济的主要支柱,而棠阴镇设立的夏布行漂染坊多达几十家134。
产业带动的繁荣:夏布产业的繁荣吸引了众多客商,使得古镇在极盛时期呈现出“十里河埠商船云集,五里长街商店栉比,3.6万烟火,九岭十三巷”的热闹景象5。
产业的传承与发展:1939年,省教育厅在棠阴设立麻织学校,由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纺织科毕业的梁邦柱先生任校长,宜黄籍欧阳璇先生(东京早稻田大学染织科毕业)任训导主任,教师十余人培育二百多名专业技术青年学生,开创了宜黄职业教育先河1。
古镇的衰落:棠阴古镇昌盛了400年之久,至清末民初开始衰落34。
独特的古镇布局与建筑特色
古镇布局:棠阴古镇按照“枕山,环水,面屏”的择址原则建造,不同功能的建筑物聚族而居形成“闾阎”,后人在闾阎之间自北向南划分九岭十三巷。文物保护建筑、历史街巷主要集中在东至棠阴新街、西至宜水东路、南至官帽路、北至承恩路围合的区域,面积约40公顷34。
建筑样式与结构:现存传统民居以赣派建筑为主要样式,由庭院、厅屋、学房组成,内设天井照壁,实现“四水归一”。抬梁、月梁、棱柱、斗拱、雀替等多有木雕装饰,门额上镶嵌青石或木雕装饰,门楣由雕花石梁构成34。
特色月梁装饰:月梁是棠阴古建筑的一大特色,梁的两端呈弧形、中段微微上拱,整体形象弯曲近似新月。月梁头上的装饰纹样内容广泛,题材众多,有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各种生活场景;手法亦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34。
丰富的代表性古建筑
建筑名称 建筑年代 建筑特色
八府君祠 明代 为吴姓家族宗祠,中堂有四十平米戏台,大柱需二人以上合抱,大厅有200多平米,前有600平米露天鹅石铺的大天井,靠中堂有两口方井,左右两厢有长廊,内有数十间地板房,规模宏大,江南少见1345
承恩坊 明代 又称功名牌坊,坐落在棠阴镇的下街口上,始建于明宣德五年(1430年),上匾额书“承恩坊”三个大字,遒劲混重,为吴余庆丹书,六面七层,砖石结构,塔高40余米,直径8米134
罗家宗祠 明清 为罗姓宗祠,有三个厅,五个天井和一个花园1
夏布古会馆 明清 位于老政府阶下,会馆深60多米,宽30米,当年下厅为结帐处1
迎恩塔 - 是古镇杰出的代表性建筑之一25
官帽厅民居 - 为古镇杰出代表建筑25
古镇的保护与活化利用
保护机遇:2013年8月,《中央国家机关及有关单位对口支援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实施方案》出台,国家文物局对口支援宜黄县,棠阴古镇古建筑的保护迎来新机遇34。
保护资金与修复:10年来,棠阴古镇累计获得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3000多万元,加上多渠道募集的资金,古建筑群的保护修复成为常态,八府君祠与承恩坊仍保留明代建筑风貌,成为棠阴街上最古老、最经典的标志性建筑物之一34。
活化利用:宜黄县选取吴家大院、八府君祠两处国有文物保护单位进行活化利用,其中吴家大院作为棠阴历史文化陈列馆,于2019年对外开放;八府君祠准备作为棠阴非物质文化遗产馆,展示棠阴夏布、棠阴花灯等34。
古镇的历史文化地位
棠阴古镇是首批省级历史文化名镇,棠阴古建筑群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抚河流域、坐落在棠阴镇解放村大坪上的锅底山遗址,为千年古镇增添了新的文化内涵34。

Google
 
上一篇:梅城古镇美食一日游攻略
下一篇:湖南芙蓉镇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20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602]
 · 北京大观园 [3653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463]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9月2日 星期二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33.59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