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西走廊在历史上的商业和贸易情况如何?
发表日期:2025年7月31日 共浏览28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
西汉:官方主导的 “凿空” 与贸易开启 张骞出使西域(“凿空”)后,西汉击败匈奴、控制河西走廊,设立 “河西四郡”(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并通过驻军、屯田保障通道安全。此时的贸易以官方外交与朝贡贸易为主,中原的丝绸、漆器、铁器经河西运往西域,换取西域的良马(如大宛汗血马)、葡萄、苜蓿、核桃等。 为便利贸易,汉朝在河西设置邮驿(如悬泉置遗址),建立 “关市”(边境贸易市场),民间商人也开始沿驿道往来,形成 “使者相望于道,商旅不绝于途” 的景象。
-
东汉:贸易范围的扩展 随着西域都护府的稳定运作,河西走廊的贸易网络延伸至中亚乃至波斯(今伊朗)。敦煌、张掖成为重要中转枢纽,出现专门从事跨国贸易的 “胡商”(西域商人),他们将西域的玉石、香料经河西运往中原,再将中原商品转销西方。
-
“五凉” 政权的商贸政策 中原动荡时,河西走廊先后出现前凉、后凉等 “五凉” 政权,这些政权虽割据一方,但均重视利用丝绸之路发展经济。前凉张骏时期,张掖、武威成为 “胡商辐辏” 的商业城市,政府通过征收商税充实财政,甚至与东晋、西域诸国保持贸易往来。 此时的贸易商品除传统丝绸、马匹外,佛教用品(如佛经、佛像)的流通激增,敦煌莫高窟的开凿也与商旅带来的宗教需求密切相关。
-
粟特商人的活跃 来自中亚粟特地区(今乌兹别克斯坦一带)的商人成为贸易主力,他们以河西为中转站,建立跨区域商业网络,甚至在敦煌、武威定居,形成 “粟特聚落”。出土的敦煌文书中,留存有粟特商人与当地官府的贸易契约,可见其活动的规范化。
-
隋代:官方主导的 “万国通商” 隋炀帝为打通西域贸易,于公元 609 年亲征吐谷浑,在张掖焉支山举办 “万国博览会”,邀请西域 27 国首领与会,展示中原物产,签订贸易协议。这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国际性商贸盛会,直接推动河西走廊成为 “商胡往来,相望于道” 的贸易核心。
-
唐代:民间贸易的鼎盛 唐朝国力强盛,河西走廊的贸易呈现 “官商并举” 的繁荣景象:
- 商品种类极大丰富:中原的丝绸、茶叶、瓷器、纸张经河西输往西方;西域的珠宝、玻璃、药材(如乳香、没药)、皮毛,乃至欧洲的琥珀、非洲的象牙经此进入中原。
- 商业城市兴起:敦煌成为 “华戎所交,一大都会”,城内设有专门的 “市”(如敦煌西市),胡商与汉商在此交易;张掖(甘州)因黑河绿洲成为 “丝绸之路十字路口”,中转贸易规模远超前代。
- 货币与信用体系发展:西域货币(如波斯银币)在河西流通,还出现了类似 “汇票” 的 “飞钱”,便利了长途贸易结算。
-
安史之乱后的变迁 唐朝中后期,吐蕃占领河西,贸易一度中断。但张议潮建立 “归义军” 后,重新打通通道,敦煌再次成为贸易节点,只是规模不及盛唐。
-
西夏:垄断与 “榷场” 贸易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控制河西后,对丝绸之路贸易实行垄断,通过设立 “榷场”(官方贸易市场)与宋、辽、金进行交易。西夏以河西的青白盐、驼毛、药材换取中原的粮食、丝绸、茶叶,同时允许西域商人经河西赴中原,但需缴纳重税。此时敦煌、凉州(武威)仍是重要商站,西夏文文献中留存有大量与贸易相关的记录。
-
元朝:欧亚贸易的重新整合 蒙古帝国统一欧亚后,河西走廊成为 “驿道网络” 的关键路段,从大都(北京)经河西至中亚的驿道畅通无阻,“适千里者如在户庭,之万里者如出邻家”。此时贸易不再局限于陆路,还与海上丝绸之路衔接,河西的商人可通过元大都、泉州等港口,将商品销往欧洲。敦煌、酒泉成为蒙古贵族与西域商人的汇聚地,伊斯兰教、基督教商人在此留下活动痕迹。
-
明朝:军事优先下的有限贸易 明朝为防御蒙古,在河西设立卫所,贸易以 “朝贡贸易” 为主,民间贸易受严格限制。政府在嘉峪关设 “互市”,允许西域部落以马匹、玉石换取茶叶、布匹,但规模较小。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河西陆路贸易地位逐渐下降。
-
清朝:区域贸易的延续 清朝统一西北后,河西走廊的农业、畜牧业恢复,区域内贸易(如河西与青海、蒙古的皮毛、粮食交易)活跃,但跨国贸易已远不及前代。敦煌、张掖成为区域性商业中心,主要服务于西北边疆的物资流通。
- 物资交换的枢纽:推动了中原与西域的物产互补(如丝绸换良马、茶叶换皮毛),丰富了双方的物质生活。
- 文化传播的载体:贸易往来带动了佛教、伊斯兰教的东传,以及中原文化(如造纸术、印刷术)的西传,莫高窟、榆林窟等正是商贸与文化融合的见证。
- 城市与民族的塑造:沿线城市(如敦煌、武威)因贸易兴起,汉族与匈奴、吐蕃、党项等民族在商业互动中逐渐融合,形成多元文化格局。
尽管近代以来因海运兴起和交通方式变革,河西走廊的商贸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理解古代东西方文明交流的 “活化石”。
|
|
|
上一篇:安徽宣城泾县查济古镇
|
下一篇:玉门关名称的由来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