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自驾旅行 >>自驾游目的地信息

巴丹吉林沙漠(2)
  发表日期:2025年2月15日  共浏览21 次   出处:中华旅游网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中国第三大沙漠,在内蒙古西部,雅布赖山以西,北山以北,弱水以东。位于北纬39°30’~42°,东经98°30’~104°,面积约4.43万平方公里。地处阿拉善荒漠中心,气候干旱,流动沙丘占全部沙漠面积的83%。中部有密集的高大沙山,一般高200~300公尺,最高的达500公尺。其地貌以复合型沙山为主。高大沙山的周围为沙丘链,一般高20~50公尺。主要属内蒙古额济纳旗和阿拉善右旗,东部小范围属阿拉善左旗。巴丹吉林系蒙古语,沙漠以一居民点而得名。
沙丘和沙山上长有稀疏植物,西部以沙拐枣、籽蒿、霸王、麻黄为主;东部主要为籽蒿和沙竹,沙拐枣、麻黄、霸王已逐渐减少。高大沙山间的低地有144个内陆小湖,主要分布在沙漠的东南部。由于蒸发强烈,湖泊积聚大量盐分,湖水大多不能饮用或灌溉。东南部一些湖泊的边缘生长芦苇、芨芨草等,可供牧业利用。某些湖盆边缘仍有淡水泉出露,可饮用,为今后治理沙漠提供了有利条件。
地质构造上属阿拉善地块,地貌形态缓和,主要为剥蚀低山残丘与山间凹地相间组成,第四纪沉积物普遍覆盖于地表,形成广泛分布的戈壁和沙漠。
在沙漠范围内,除东、南、北部有小面积的准平原化基岩和残丘外,广大地区全为沙丘覆盖,其中流动沙丘占83%。西部边缘的古鲁乃湖、北部的拐子湖、东部的库乃头庙附近有以梭梭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丘,面积约3000平方公里,沙丘高大密集,其中高大沙山占沙漠总面积的61%,高度多在200~300米,最高可达500米,有叠置沙丘的复合型沙山、金字塔型沙山及无明显叠置沙丘的巨大沙山等3种形式,单纯的沙丘链所占面积较小。仅在沙漠的东南部,沙山之间分布有许多内陆小湖(俗称海子),约有144个,面积一般为1~1.5平方公里,最大深度可达6.2米。多为咸水,不能饮用。湖周植物生长茂密,多为湿生、盐生等类型,常以湖水为中心与周围沙丘呈同心圆状分布,接近沙丘的地段出现以沙生植物为主的固定、半固定沙堆。海子周围常为牧场及聚落所在。
沙漠地区属温带大陆性沙漠气候,年降水量50~60毫米,年均温7~8℃,绝对最高温37~41℃,绝对最低温-37~-30℃,沙面温度达70~80℃,年蒸发量大于3500mm。年均风速4米/秒,八级大风日为30天左右,主要为西北风。沙丘上植物较少。仅于沙丘下部或丘间低地生长有稀疏灌木、半灌木,除梭梭林外,还生长有沙拐枣、沙竹、霸王、木蓼、沙蒿、柽柳、沙葱等,覆盖率在5%左右,在沙山与湖泊间常出现有白刺沙堆。
巴丹吉林沙漠平均每10平方公里不到1人。在整个沙漠内部,仅有巴丹吉林庙和库乃头庙两大居民点。基本无种植业。全部经营牧业,骆驼为该地主要家畜,数量居全国各旗县之冠;山绵羊次之。沙漠内部无固定道路,横穿腹部异常困难,中部及东北部基本为无水区。东南部的雅布赖盐湖盛产食盐,西部的古鲁乃湖及巴丹吉林庙附近的一些湖泊内有碳酸钠的沉积。
沙山的形成
沙山是如何形成的?见风就跑的沙子为何能堆成沙山,而且一动不动?对此,国内外研究者看法不一。有人认为,巴丹吉林的东南部被群山遮挡,这一地区又常年吹西南风,刮起的沙粒在山前堆积,久而久之聚集成山;也有人说,巴丹吉林一带原本是丘陵地貌,沙化后,沙粒直接覆盖在丘陵上而形成高大沙山。
关于沙山成型的最新说法是---地下水维持了沙山。河海大学、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曾联合署名,在英国《自然》杂志发表了《地下水维持高大沙山》的论文。文章指出,巴丹吉林沙漠的沙山数千年屹立不移的秘密在于:沙山含有大量水分,就是这些类似黏合剂的水分,帮助它们抗住了强大西北风的吹袭。

Google
 
上一篇:巴丹吉林沙漠(1)
下一篇:巴丹吉林沙漠(4)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039]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464]
 · 北京大观园 [3640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21]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5月7日 星期三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515.625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