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中医疾病 >>中医科Y

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的治疗-2
  发表日期:2023年3月29日  共浏览104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⑤峡部植骨,螺钉与张力带相结合固定:谭军等则将峡部植骨拉力螺钉与张力带固定相结合治疗青少年腰椎峡部裂,方法是将峡部裂处纤维组织切除做出新创面,植入髂骨块,置入螺钉是在病椎椎板下缘距棘突外侧缘线约8.0mm处,以尖嘴钳咬去少许骨皮质,由此钉点向外上约30°角方向,在导钻引导下,用2.5mm钻头钻入,直视下经峡部尾端,植骨块和峡部头端,最终穿透椎弓根与椎体交界处的外上方皮质骨,测出螺丝长度,一般为40.0~45.0mm,丝攻,拧入直径3.5mm钛质拉力螺钉,若采用皮质骨螺钉,则用3.5mm钻头扩孔形成加压滑动孔,置入相应螺钉,需注意在钻孔与置入螺钉时。需调整体位,即显露病变,钻孔时,在腰椎前屈位,较易操作,可利用手术台腰桥,而当置入螺钉拧紧时,则需相反使腰部后伸,使峡部靠近并固定于腰生理前突位,将峡部拉紧,再将小骨条植于峡部表面,用止血纱布固定,最后用胸骨缝线,环绕横突基底部后,再环绕螺钉尾部收紧打结。
3.脊椎滑脱
(1)儿童期腰椎滑脱:通常发生于腰5~骶1处,为典型的Ⅱ度,且常引起背痛(不稳定),畸形或步态改变(“骨盆摇摆”和腘绳肌痉挛),虽然本病症状可发生于人生的各个时期,但筛选研究显示滑脱最常发生于5~8岁儿童和青少年中,在过伸活动中发病。爱斯基摩人发病率甚高(>50%)。严重的滑脱可伴有根性症状(腰5)及腰骶关节的后凸伴有或不伴有可触及的棘突台阶感和圆形的臀部。脊椎滑脱可伴有隐性脊柱裂、胸椎后凸及Scheucrmann病。
①轻度滑脱:<50%,为明确脊椎峡部裂或轻度脊椎滑脱的诊断,常需行骨扫描或X线断层照相,通常非手术治疗(支具和锻炼)是有效的,具有Ⅰ度滑脱的青少年患者,一旦症状消失,可恢复正常的活动。对那些不伴有症状的Ⅱ度滑脱病例,应限制其活动,如体操。本病渐进加重者少见,但危险因素包括年轻发病,女性,>10°的腰骶滑脱角(在侧位X线片上看该角由骶骨上缘与腰5椎体下缘平行线的交点构成),严重的滑脱、上面半球状或严重倾斜的骶骨(与垂直线成角>30°)。因此,Ⅰ度滑脱的病人或先天性脊椎滑脱有使滑脱加重的危险,并且由于神经弓是完整的可引起马尾神经功能障碍。外科手术治疗为腰5骶1后外侧融合,适用于轻度滑脱或渐进性滑脱者,也适用于经非术治疗无效的顽固性疼痛的病例。Wiltsc的椎旁入路至腰椎横突和骶骨翼的后外侧融合已常被应用。在儿童轻度滑脱的病例中。腰5脊神经根受累是很少见的,一旦发生则需行减压手术。并利用一枚Lag螺钉(Buck)植骨加张力带钢丝固定(Bradford)或本椎椎板横突植骨术(胥少汀)的手术方法来治疗峡部裂。适于滑脱少于25%以及腰4或腰4以上部位峡部裂的年轻病例。
②Ⅲ度和Ⅳ度的脊椎滑脱及脊椎前移(spondyloptosis Ⅴ度):更易引起神经性症状。对滑脱超过50%的儿童建议予以预防性融合,常需在局部腰4~骶1处行双侧后外侧融合,不用内固定。对持续性无力的患者需行神经根探查术。脊柱滑脱的复位,有20%~30%腰5神经根损伤的发生率,其可慎重地应用于有不能接受的严重畸形的病例,或对严重腰5后凸畸形使腰4至骶骨后力融合的骨块承受张力而难以矫正后凸畸形的病例。在手术中和术后几天中,应行闭合性神经监测以监测术后的神经病变。仅后方减压、腓骨椎间融合和不复位的后外侧融合具有良好的远期疗效(Bohlman)。“脊椎滑脱危象”是指患者具有严重的滑脱、加重的疼痛和腘绳肌腱紧张,此种病例应行复位及固定。吉尔(Gill)的手术方法,切除游离的椎弓,在儿童中为禁忌证且在成人中也很少应用。
(2)成人脊椎滑脱:腰椎峡部裂脊椎滑脱者,并不是皆有症状,对有症状者,应先行非手术治疗,包括休息,腰围或支具等至少3个月,不能缓解者,才考虑手术治疗。手术适应证:

Google
 
上一篇: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的病因
下一篇:腰部峡部崩裂和脊椎滑脱的治疗-3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40124]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538]
 · 北京大观园 [36454]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389]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5年7月13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92.188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