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漫性甲状腺肿的治疗方法-1
发表日期:2023年3月29日 共浏览150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一)治疗 控制甲亢症群的基本方法为: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放射性核素碘治疗、手术治疗和介入栓塞治疗。四者中以抗甲状腺药物疗法最方便和安全,应用最广。中医中药对轻症患者也有一定效果;碘剂仅用于危象和手术治疗前准备;β-受体阻滞药主要用作辅助治疗或手术前准备,也有单独用于治疗本病。现将主要甲亢治疗方法分述于后: 1.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本组药物有多种,以硫脲类为主,其中最常用者有丙硫氧嘧啶(propylthiouracil,PTU)、甲巯咪唑(thiamazole,甲巯咪唑)和卡比马唑(carbimazole,卡比马唑)。其他如硫氰酸盐或过氯酸钾,因效果不及硫脲类,且可引起肾病和再生障碍性贫血,故不用于治疗。锂(1ithiun)化合物虽可阻滞TSH和TRAbs对甲状腺的作用,但可导致肾性尿崩症,精神抑制等严重反应而不常使用。本章主要叙述硫脲类药物的应用,其药理作用在于阻抑甲状腺内过氧化酶系,抑制碘离子转化为新生态碘或活性碘,从而妨碍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丙硫氧嘧啶尚有阻滞T4转变为T3以及改善免疫监护功能,但对已合成的激素并无作用,故用药后需经数日方始见效。 (1)适应证:抗甲状腺药物适用于下列情况: ①症状较轻,甲状腺轻至中度肿大患者; ②20岁以下青少年及儿童,老年患者; ③妊娠妇女; ④甲状腺次全切除后复发,又不适于放射性131I治疗者; ⑤手术治疗前准备; ⑥辅助放射性131I治疗。 抗甲状腺药物不宜于周围血白细胞持续低于3×109/L(3000/mm3),或对该药物有过敏反应的患者。 (2)剂量及疗程:本病的疗程有明显的个体差异,近年来有人报道采用单剂短程治疗(平均仅3~5个月)而取得和长程治疗相似的效果。但长程疗法(2年或以上)的效果优于短程。长程疗法应用抗甲状腺药物可恢复抑制性T淋巴细胞功能,减少TSAb产生,而短程疗法复发率较高。用药期间大致可分三个阶段。 ①初治阶段:丙硫氧嘧啶或甲巯咪唑每日用量相应为300~400mg或30~40mg,病情较重者用量更大,3次分服,1次/8h,口服,用药2~3周后,临床表现如无改善应增大剂量,但一般不超过60mg/d。初治阶段约需1~3个月,平均每日可降低BMR约1%。服药3个月如症状仍明显,应检查有无干扰因素,如不规则服药,服用碘剂,精神或感染等应激。 ②减药阶段:当症状显著减轻,体重增加,心率下降至80~90次/min,T4或T3接近正常时,可根据病情每2~3周递减药量一次,每次减少5mg,在减药过程中,应定期随访临床表现,基础心率、体重、白细胞以及T4和必要时测TSH。递减剂量不宜过快,尽量保持甲状腺功能正常和稳定性。逐步过渡至维持阶段,一般约需2~3个月。 ③维持阶段:每日用量为5~10mg,在停药前可再减至2.5~5.0mg,为期约1~1.5年,在不稳定而又不愿采用其他方案者,维持阶段可延至2~3年或更长。个别患者可长期服用。 在整个疗程中,务求避免间断服药。在任何阶段中,如有感染或精神因素等应激,宜随时酌增药量,待稳定后再进行递减。经过上述治疗,本病患者约有50%可获痊愈。一般而言,用药疗程愈长,停药后复发率愈低。如果患者经治后,甲状腺明显缩小,T3抑制试验或(和)TRH兴奋试验转正常反应,血内TSH受体抗体(TRAbs)消失,则停药后复发机会较少。 2.放射性131I治疗 (1)原理:甲状腺具有高度选择性聚131I能力,131碘衰变时放出β和γ射线(其中99%为β线,仅1%为γ线)。β射线在组织内的射程仅约2mm,故电离辐射仅限于甲状腺局部而不影响邻近组织(如甲状旁腺)。131I在甲状腺内停留的有效半衰期平均为3~4天,因而电离辐射可使大部分甲状腺滤泡上皮细胞遭到破坏,从而减少甲状腺激素的产生,达到治疗目的,其效果如同外科手术切除。 (2)适应证和禁忌证:关于131I治疗本症的适应证和禁忌证各家意见不一。我们倾向于放射性131I治疗应该合理选择,要认真考虑其适应证和禁忌证,特别是远期效应问题。 放射性131I治疗适用于下列情况: ①年龄在25岁以上; ②对抗甲状腺药物过敏而不可续用者,或长期治疗无效,或停药后复发者; ③甲状腺次全切除术后复发者; ④合并有心脏病、糖尿病、严重肝或肾病有手术切除禁忌证者; ⑤甲亢伴有突眼者; ⑥甲状腺内131I转换的有效半衰期不小于3天者。 不适用放射性131碘治疗的情况: ①妊娠或哺乳妇女; ②年龄小于25岁者(宜首选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③有严重或活动性肝、肾疾病患者; ④周围血液白细胞总数少于3×109/L者(但如分类中中性粒细胞在2×109/L以上或经治疗改善后仍可考虑); ⑤重度甲亢患者; ⑥结节性肿伴功能亢进,结节扫描显示“冷区”者。 (3)治疗方法和剂量:治疗剂量对疗效和远期并发症有决定性影响。服131I剂量取决于甲状腺大小、甲状腺最高吸131I率、131I在甲状腺有效半衰期和甲状腺对电离辐射的敏感性。但后者难以估计,通常以甲状腺重量和对131I的最高吸收率作为决定剂量的参考。甲状腺重量的估计有三种方法: ①触诊法。 ②X射线检查。 ③甲状腺显像。以触诊法加甲状腺显像估计重量而互相纠正较为可靠,但尚有一定误差。多数作者主张每克甲状腺组织一次投131I2.6~3.7MBq(70~100μCi),整个甲状腺吸收的辐射剂量平均为50~70Gy(5000~7000rad)。其计算一般根据下列公式,并根据131I在甲状腺有效半衰期适当调整剂量。131I剂量Mgq(μCi)=[2.6~3.7MBq(70~100μCi)×甲状腺重量(g)]/甲状腺最高吸131I百分率(注:最高吸131I率指百分率,如50%,则以0.5代入公式)剂量确定后于空腹一次口服,这是目前国内大多数单位所采用的。也有人主张小量分次给药,认为可减轻治疗反应,观察个体敏感性,以便调整剂量。但此法疗程长,使病人的甲亢状态较长期不易控制,只有在病情严重或在一次总剂量过大(超过740MBq[20mCi]时)考虑用此法。先给总剂量2/3,观察1.5~2个月,再决定是否给予第二次治疗(余下1/3的量)。 (4)注意事项:根据以上公式计算剂量绝对不能机械地运用,必须根据病情轻重,以往治疗情况、年龄、131I在甲状腺的有效半衰期长短、甲状腺有无结节等诸因素全面考虑。服131I前2~4周宜避免用碘剂及其他含碘食物或药物。131I治疗前病情严重,心率超过120次/min,血清T3、T4明显升高者,宜先用抗甲状腺药物或普萘洛尔等治疗,待症状有所减轻,方可用放射性131I治疗。关于治疗前服抗甲状腺药物患者要停药多久才能接受131I治疗,意见不一。我们建议抗甲状腺药物可服到投131I前2~3天才停药,然后作吸131I率测定,接着就采用131I治疗。因该疗效出现较慢,如服131I前曾用抗甲状腺药物治疗患者,为急于控制病情,在服131I后早期(1~2周)即可再恢复抗甲状腺药物治疗。
|
|
|
上一篇:带状疱疹如何预防?
|
下一篇:弥漫性甲状腺肿的治疗方法-4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