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发性肝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4
发表日期:2023年3月24日 共浏览98 次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
|
①巨块型:癌组织呈大块状,可以是单发性,也可以由许多密集的小结节融合而成。一般以肝右叶多见,约占73%,类似膨胀性生长,周围可有假包膜形成,合并肝硬化较轻,手术切除率较高,预后也较好。但有报道伴有“卫星结节”的巨块型肝癌预后差。 ②结节型:肝癌由许多大小不等的结节组成,也可由数个结节融合成大结节,常伴有明显肝硬化,手术切除率低,预后较差。 ③弥漫型:最少见,主要由许多癌结节弥散分布于全肝,伴肝硬化,预后极差。这一传统分型已沿用至今,主要适用于已有临床表现的肝脏较大和较晚期肝癌。 肉眼观察原发性肝癌既有上述不同类型,其发生之方式因此也有不同解释。有的学者认为肝癌的发生是多中心的,即癌肿是同时或相继地自不同的中心生出;也有人认为癌肿的发生是单中心的,即癌肿初起时仅有一个中心,而肝内的其他结节均为扩散转移的结果。就临床的观点看来,不论肝癌是以何种方式发生,显然结节型及弥散型的肝癌更为严重,因为这种肝癌的恶性程度很高,且病变已经累及肝脏的两叶,故预后最劣。 (2)奥田邦雄(日本)结合肝癌的生长方式将肝癌分为: ①膨胀型:癌肿边界清晰并有包膜形成,有单结节或多结节,常伴有肝硬化。 ②浸润型:癌肿边界不清,多数不伴肝硬化。 ③混合型:在膨胀型癌灶外伴有浸润型肝癌存在,同样分为单结节型和多结节型。 ④弥漫型:肝脏弥散性的小结节癌灶,结节直径多在1cm以下,分布于整个肝脏。 ⑤特殊型:如带蒂外生型、肝内门静脉癌栓而无实质癌块等。不同地区肝癌的病理表现不同,如日本以膨胀型为多,北美以浸润型为多,南非的肝癌常不伴有肝硬化。 (3)我国目前应用的肝癌大体分类标准:全国肝癌病理协作组在Eggel分类基础上又提出以下分型即弥漫型、块状型(包括单块状、融合块状、多块状)、结节型(包括单结节、融合结节和多结节)、小癌型。 ①弥漫型:癌结节小,呈弥散性分布。此型易与肝硬化混淆。 ②块状型:癌肿直径>5cm,其中>10cm者为巨块型。可在分为3个亚型。 A.单块型:单个癌块,边界较清楚或不规则,常有包膜。 B.融合型:相邻癌肿融合成块,周围肝组织中有散在分布的卫星癌结节。 C.多块型:由多个单块或融合块癌肿形成。 ③结节型:癌结节直径>5cm,可再分为3个亚型: A.单结节型:单个癌结节,边界清楚有包膜,周边常见小的卫星结节。 B.融合结节型:边界不规则,周围散在卫星结节。 C.多结节型:分散于肝脏各处,边界清楚或不规则。 ④小癌型:单个癌结节直径≤3cm,或相邻两个癌结节直径之和≤3cm。边界清楚,常有明显包膜。 2.组织学分型 根据肝癌的组织学来源,将其分为3型: (1)肝细胞癌:最多见,多数伴有肝硬化。一般相信系由实质细胞产生,占肝癌病例之90%~95%(我国占91.5%),主要见于男性。癌细胞呈多角形,核大而且核仁明显,胞浆呈颗粒状,为嗜酸性,排列成索状或巢状,尤以后者为多见,有时在分化较好的癌细胞中可见到胆汁小滴。癌巢间有丰富的血窦,癌细胞有向血窦内生长的趋势(图1)。肝细胞癌分为索状/梁状型、索状腺样型、实体型和硬化型四种类型。同一病例中有时可见结节性增生、腺瘤和肝癌等不同病变同时存在,且常伴有肝硬化。 (2)胆管细胞癌:女性多见,约占女性肝癌的30.8%。根据其来源可分为两种,一种来自小胆管,癌细胞较小,胞浆较清晰,形成大小不一的腺腔,间质多而血窦少,这一类在临床相对多见。另一种来自大胆管上皮,癌细胞较大,常为柱状,往往形成较大的腺腔,这一类较少见。胆管细胞癌不分泌胆汁而是分泌黏液。胆管细胞癌根据形态一般分为管状腺癌、鳞腺癌、乳头状腺癌三种亚型。与肝细胞癌相比,胆管细胞癌往往无肝病背景,极少伴有肝硬化,癌块质硬而无包膜,结缔组织较多,以淋巴道转移为主,临床表现为早期出现黄疸、发热,门脉高压症状少见,仅约20%患者AFP轻度增高。 (3)混合型:较少见,其特点是部分组织形态似肝癌细胞,部分似胆管癌细胞,两种细胞成分有的彼此分隔,有的混杂,界线不清。混合型肝癌可分为分离型、过渡型、混杂型三种亚型。
|
|
|
上一篇:原发性肝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3
|
下一篇:原发性肝癌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6
|
|
|
|
|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
|
相关评论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