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西北地区 >>兰州 >>兰州历史沿革

唐代三大 佛 寺
  发表日期:2009年12月26日  共浏览769 次      作者:兰州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 邓 明  【编辑录入:admins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唐代兰州有众多佛教寺院,见于记载的有庄严寺、普照寺、宝塔寺、长庆寺(在今西固区西柳沟)、万寿寺(在今西固区寺儿沟)、幸福寺(在今西固区柴家台)、龙泉寺(在今榆中县暖泉)等等、但以庄严寺、普照寺、宝塔寺最为著名。
                
                        “三绝”庄严寺

    庄严寺(今兰州晚报社址)在兰州旧城鼓楼西,传为隋末金城校尉薛举旧宅,西秦霸王薛举王府。唐高祖武德二年(619年),秦王李世民平定西秦,敕建王府为庄严寺。后经历代重修,成为一所“寺界辽阔”,庙貌巍峨,殿宇辉煌的佛刹。故老相传,寺的山门,在今双城门东侧,明永乐时将山门改建为广福寺,即令到了三四十年代,寺院仍占地五十多亩,可见此寺的规模之大。整个建筑由山门、前殿、中殿、后殿及钟鼓楼、东西廊房、配殿、僧舍、跨院组成三个院落,加上花园,共为四组建筑。
    前殿三间,面宽9.9米,进深9.6米,圆拱顶前后卷棚,垂脊布瓦。前殿之北为中殿五间,中悬“大雄殿”匾额,面阔19.2米,进深18.2米,九脊歇山顶。中殿之北为后殿五间,又称五佛殿,面阔19.5米,进深12米,五架梁悬山顶。后殿之北为花园,引阿干河溥惠渠水灌溉,整个寺院,高榆古槐环护殿字,修竹翠柏掩映亭台,花木繁茂,为闹市中的一处幽静佛寺园林。
    史载庄严寺有三绝。一为塑绝,指寺内的佛教造像。主要造像有中殿内的三佛二弟子四菩萨,前殿的韦陀及布袋和尚,两序天王殿四大金刚,后殿内的五佛,其中中殿的三身佛及其弟子阿难、迦叶彩塑最有代表性。正中释迦牟尼佛塑像,结跏坐于仰覆莲束腰座上面目慈祥,双目微闭,作沉思状.头戴螺髻,两肩齐挺,腰背挺直。比例匀停,表情生动传神。衣褶细叠,流畅自如,有迎风欲飘之感,准确体现了佛丰健的体态。阿难则为少年僧人形象,但双目微睁,含而不露,突出了其少年老成的心理特征,宽袍长袖显示了显宗艺术风格。迦叶以面部的纵横皱纹,胸部的青筋突起,刻画出他德高望重,苦行戒律的身世,而他面带微笑的表情,则表现了他看破苦难人生的豁达情怀。这些彩塑为上乘之作,有极高的审美价值。佛像身后有浮雕身光亦很精美。其纹饰由火焰纹、卷草纹、几何纹组成。佛像的身光顶部都有一身金翅鸟,两旁塑有怪兽,显系元代重修时,揉进了藏传佛教密宗的元素。而天王殿的四大金刚性格各异,或威猛目持剑,或慈目微笑轻抚琵琶。
    二为写绝,指山门所悬“敕大庄严禅院”寺额。系元世祖至元间,释溥光所书。溥光俗姓李氏,字玄晖,号雪庵,大同人,早年为僧,后蓄发授官,封为昭文馆大学士,赐号玄悟大师。能诗,善真行草书,尤工大字。元朝宫廷中的匾额皆出其手。“敕大庄严禅院”为竖匾,分二行,行三字,笔力雄浑遒劲,笔划厚重沉着,直逼颜鲁公。同时中殿尚有明朝兰州名人所书匾额,如兵部尚书彭泽正德年间所书”庄严正觉”,都察院佥都御史邹应龙所书“彼岸同登”,或雄奇,或凝重,为寺院增色多多。
    三为画绝,指中殿后壁观音画像。观音高髻宝饰,丰颐宽额,眉如远山,凝神垂视,庄严慈悲。态体比例适度,姿态端庄大方,颇具盛唐风韵。身披白衣,映衬肌肤,俨然为新织细纱,其褶皱流畅飘逸,静中有动。手极生动,带一金钏,又有了几许世俗气息。所持柳枝经久,翠色如新。相传为吴道子所绘,纵然不是,亦为唐宋高手所绘。殿内尚有精美壁画。中殿左右墙前部绘十八罗汉壁画,身态各异,表情生动;后半部为佛教故事壁画,所绘佛、菩萨栩栩如生,所布山水、殿宇甚精美。   
    由于庄严寺位于兰州旧城中心部位,许多名人与之结缘。明代彭泽少年时,在寺内攻读经史,曾在墙壁上题写“坚忍”二字砥砺自己自强不息,最后高中进士,历仕弘治、正德、嘉靖三朝,为兵部尚书、太子太保。彭泽素以威猛、清廉而称,对军政多所改革,著作弘富,诗词雄奇,甚得兰州人敬重,称为“彭爷”。
    光绪时,谭嗣问随其父甘肃布政使谭继洵来兰州,曾多次游赏庄严寺,写有:五律《兰州庄严寺》:“访僧人孤寺,一径苍苔深。寒磐秋花落,承尘破纸吟。潭光澄夕照,松翠下庭阴。不尽古时意,萧萧鸦满林。”谭嗣同博览群籍,潜心佛学。在秋色烂熳时分,这个翩翩贵公子,踏着苍苔,披着落花,迈入千年古刹,拜访高僧,谈禅问佛,把人生看透了几分,故能在“戊戌变法”失败后,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慷慨悲壮情怀,毅然就义,为理想献身。
    清宣统二年(1911年),同盟会员慕少堂与邓宗,以“开通风气,启迪民智”为由,取得当局同意,在庄严寺没立阅报社,捐款邮购京、津、沪、汉、穗等地的报刊杂志,时兴书籍,陈列佛殿之内,供省城知识界阅读。暗地里则传播同盟会的刊物《民报》、《秦陇》、《夏声》等。为甘肃共和做了舆论准备。武昌起义的消息传到兰州后,当局立即封闭了阅报社。
    国民军入甘后,于1926年,由甘肃省长薛笃弼在庄严寺内设甘肃省教育馆,他在中殿悬挂自撰自书楹联:“因时制宜开通明智,旁求博采发扬国光”,揭示了设馆的目的。内设图书、讲演、博物、游艺四部,以及国民戏院,供民众游览、观赏,收到破除迷信、移风易俗之效。
   
                        大钟普照寺

    普照寺,俗名大佛寺,在兰州旧城东南隅,即今兰园所在地。唐太宗贞观中敕建,金代重修,改为普济院,明代肃王再修,清道光时陕甘总督杨遇春复修。山门在今武都路,北界今张掖路。自南朝北按中轴线排列金刚殿、天王殿、大雄殿、法轮殿、藏经楼。东西两侧有配楼、钟鼓楼,东北部为观音堂,亦称槐柏禅院。
    山门悬元人书匾“敕赐大普照寺”。金刚殿内哼哈二将,天王殿里四大天王,皆极高大、威猛,这或许为大佛寺得名的缘故吧。大雄殿悬清总督杨遇春撰书楹联:“苦海难航。有几人渡筏而登,只要六根早净;化城谁主,谓那个转轮不舍,且看三世如来。”点明殿中供奉的是三世佛。殿内后壁彩绘千眼千手佛,极为工致。佛赤臂袒胸,衣裙可体,衣褶流畅,飘带回环,可以看见的有十一头,分三层,四十二臂手,分持钺、剑、钟、锣、海螺、金刚杵等法物,有的手心长眼睛,以示息灾、降服、祈愿、成功的表征。当为唐宋良匠所绘。法轮殿安装嘛呢轮,高三丈许,八面六层,很像木塔。每层皆有佛像,轮轴上通殿顶,下接地穴,开通机关,轮自会转动。轮底有“明成化四年(1468年)重造”题记。轮前明肃宪王题额“法轮恒转”、“雨花金界”,时在万历间。殿内绘有千佛、八大菩萨壁画。藏经阁二层五楹,上层供奉彩绘三佛像,立于莲座上,各做手印,丰颐慈目,各有背光,东西壁为书架庋藏唐刻《大藏经》5418卷,明刻《大藏经》1000多卷,共6358卷;下层悬楹联曰:“大义参天、金炉不彻扶炎气;精忠贯口、宝炬常明达旦光”。供关圣帝君,借其忠义、降魔、救灾的威名,企盼保枯藏经阁的安全吉祥。
    寺西为鼓楼。寺东为大钟楼,建于砖砌高台上,悬“慈海鲸音”匾,系乾隆七年(1741年)兰州道郭朝祚撰书。楼内悬挂大铁钟,高九尺,口宽六尺,重万斤,系金章宗泰和二年(1202年)待鉴郭镐监铸。钟铭文分三排,每排分为十六方。第一排八方,系“皇帝万岁,臣佐千秋”八大字。另八方为佛号。第二排为钟铭:“青山崇崇,白云溶溶。云山深处,时吼金龙。龙音唯哀,悲愿是从。悲愿者何?二界大雄。以悲愿故,音满太空。上摇玄府,下撼阴宫。仙闻生喜,鬼闻停凶。击落地狱,救苦无穷。创之者谁?海量珍公。铭之者谁?鹤发崆峒。于千万年,永震西峰。”钟铭后题名有敦武校尉,商酒都监、女奚刘都迥等官员,及寺僧海珍等僧人名。第三排为兰州城、定西等地布施男女姓名。
    大钟楼近旁为小钟楼。二层二楹。二层悬青铜钟,钟身高七尺,口宽五尺,重五千斤,系明宣德五年(1430年)肃康王捐钱所铸。其色苍赤如铁。铸有“南无东方不动佛”等九个佛、菩萨号,以及梵文。铭文为:“闻钟声,罪孽轻。菩提长,智慧通。离地狱,出火坑。愿成佛,度众生。”
    普照寺用晨钟暮鼓报时。晨先击钟,以鼓应之,晚先击鼓,以钟应之。破晓、黄昏时,各连击三通,每通紧缓各十八椎,三通计一百零八钟声,可消除人间百八种烦恼。泰和铁钟雄浑深沉,青铜钟清越悠扬,成为兰州八景之一的“古刹晨钟”景观。
    普照寺高僧除金代主持铸造泰和铁钟的海珍外,还有清代的冰若。冰若苦行神州大地,遍谒名山宝刹,礼佛拜僧,讲论佛法。后归普照寺,将其衣钵传到弟子手中而圆寂。乾隆时兰州举人黄建中为其写挽联曰:“当时行脚,多年踏破名山参佛祖;此口归空,几劫收完慧海归儿孙。”
    近现代名僧为方丈正诚(1819—1939年),俗姓蓝,兰州市阿干镇铁冶人,号悟明上人。自幼多病,八岁出家,为禅宗曹洞宗的传法弟子,对经、戒、慧、掸,功夫颇深。1931年在普照寺讲《北极玄机历法》,名流听经者甚多,流寓兰州的吴佩孚也曾厕身其问,评价颇高。1935年起,闭关读经三年,出关时发长垂肩,容貌红润,双目如炬。在虎皮宣纸上拓足印一双,脚瘦而长,弓部空白,十趾有力,旁有行书题跋,钤朱印,弟子装裱后,供奉于观音堂中。笔者曾于六十年代初亲见过。
    1928年国民军督办刘郁芬在大雄殿东西两侧连为长廊,将辕门前露天市场移人,改为中山市场。正诚率众僧人仍礼佛颂经,香火颇盛。1939年2月23日,日本飞机轰炸兰州。正诚居藏经阁中守护佛教,阁被炸毁,正诚遇难。11月16日、 17日,日本飞机再次轰炸,千年普照寺全毁,惟馀泰和铁钟,50年代移藏五泉山唤醒亭中。1941年兰州市成立,首任市长蔡盂坚在普照寺废墟上,兴建成文化体育娱乐处所——兰园。
      
                          宝塔嘉福寺

    宝塔寺,登塔可以眺远,俗名木塔寺。在兰州内城西北隅,即今木塔巷至永昌路北段之间。唐太宗贞观九年(635年)高昌王麴文泰捐资命使者以他的名义创建。元世祖至元间重修,赐名嘉福寺。明代肃王捐助,四次续修,成为兰州最为宽敞壮丽的名刹。
    由盛兴佛教的高昌国所建的宝塔寺,带有印度佛寺的风格。布局以宝塔为中心,四周以殿阁围成庭院。宝塔木结构密檐十三层,八面玲珑,“高可百馀尺,下周 二十丈,上约八十围”①。塔内悬梯可登,旋转而上。塔体愈往上越小,十三级以上为铁顶。铁顶高度及周长均五尺,上铸“宝塔建于唐贞观九年”九字。铁顶之上为塔刹。塔的底部围建护殿,两翼筑以重台,增强了木塔的稳定性。史称塔身“珠璎四覆,玉贝圜通,铃语风闻,神光夜微”②,故称之谓宝塔。宝塔高出城墙,与白塔山之白塔,一高一低,一木一砖,分列黄河南北,遥相呼应,形成对景。登塔纵目,但见九曲黄河来眼底,千峰环拱古金城,不由喜欢赞叹能工巧匠之神技。

   宝塔正南为大雄宝殿,供奉三世佛。殿左为尊胜殿,右为准提殿。再南为山门,约略在今木塔巷南段。宝塔正北为毗卢阁,藏有《大藏经》一部。再北为药师殿、斗母殿、文殊殿、普贤殿,左右为廊庑,供奉天龙八部像,绘有千佛壁画。最北靠近城墙左近,为香积厨、浴室、库房、粮仓等生活设施。
    康熙十年(1671午),寺僧香烛不慎,木塔被烧毁。后经甘肃巡抚巴锡、叶穆济等捐资,寺僧性宽持钵云游,四方化缘,寺僧守禧总管经费,苦心经营,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至二十五年(1686年)重建木塔,但其规模已较旧塔卑小。可惜于同治十三年(1874年)木塔又毁于火。唐贞观间所铸铁顶堕地,碎为数十瓣,寺僧将其埋于塔基。我们只能从《金城揽胜图》中领略它的丰采。


Google
 
上一篇:悠久的历史 繁复的建置
下一篇:甘肃陆军学堂与辛亥革命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26]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38]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4月28日 星期日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43.750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