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青海省 >>青海人文地理

西宁旧事:老西宁的戏台
  发表日期:2022年8月20日  共浏览146 次   出处:来源: 西海都市报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西宁最早的戏台是明洪武十九年(公元1387年)始建,以后几遭兵燹、又几次重修的西宁城隍庙内戏楼。砖木结构,为两层三间,成品字形,歇山式挑檐,前台四柱撑顶,三面无屏,左右两侧也可看戏。后台亦为三间,乃演员化装和休息室,硬山式屋顶,前后台隔墙开左右两门,左书“出将”,右书“入相”,各挂门帘,为演员出入之处。戏台雕梁画栋,宽敞明亮。城隍庙办庙会必唱大戏(秦腔),其中以农历四月十八的“隍会”和农历七月十五的“盂兰盆会”规模最大,民间戏班应邀在此演出,群众露天看戏,确有人满为患之虞。

  另外,南山寺也有戏台。南山寺的戏台约五六米见方,结构类似城隍庙戏台,但比较简陋,也是每逢庙会,如农历五月十三的关帝会和七月二十二的财神会都会连唱三天大戏,届时游人如织,热闹非凡。另外,西宁周边各村也曾建有各种各样的土戏台,逢年过节也会请戏班子来唱戏,有的土戏台一直保留到解放以后,成为群众集会的场所。这些戏台、戏楼,只能算是临时演出场地,庙会散场,戏班子走人,一年中也难得演上几次大戏。

  西宁最早的专业戏院应该算是山陕会馆了。清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在青海经商的山陕商人再次筹集资金在城内后街(现兴隆巷)茶店重建山陕会馆,为敬神祈福、喜庆宴宾之用,包括戏楼一座,位于钟鼓楼和香厅之间的小广场南,两层三间,正中戏台突出,成品字形,戏台两侧设置高约50厘米的雕花木栏杆,台下可容纳观众六七百人。整个戏楼油漆彩绘,巍峨壮观。山陕会馆初建时,多唱秦腔和蒲剧。一是唱会戏,如农历五月十三的关帝会、七月二十二的财神会等,一般连唱三天;二是节令戏,主要是五月端午节、八月中秋节,只唱一天。此后,山陕会馆戏楼逐步演变成为专业演出场所,戏台前的小广场上加盖了防雨棚,场内安置了简易木条长椅,后又在小广场两侧各九间的二层楼廊设包厢茶座。大约从1920年以后常有山、陕、甘等地来的专业戏班子在此进行营业性演出。1921年,山西晋南戏班曾在此演出蒲剧,1929年,魏盛奎京戏班在此演出《下河东》《四郎探母》《出五关》等京剧。当时看戏没有门票,须购油漆编号竹签,以竹签代替门票入场看戏。1930年,内地商人在山陕会馆放映无声电影《日本火山爆发》《荒江女侠》。1943年,湟中实业公司在此开办“湟光电影院”,对外营业,直至1946年湟光电影院迁入东关新址。

  1931年,西宁贡院经招商租赁后辟为中山市场,街道西侧北面有戏院兼茶园一处,设施简陋,前半部设置方桌十余张,可供一百余人看戏喝茶,后半部可供二百余人看站戏(站着看戏,价钱较便宜),演出以秦腔为主,有兰州的化俗社在此挂牌演出,生意一度十分红火。

  1932年,小校场的(今省人民政府北楼后面)“娱民大会场”内建新式讲演台,省内外戏班、青海平弦以及魔术杂技艺人在此演出,云青社、正兴社等戏班多次演出秦腔,盛况空前。

  解放后,随着文化艺术事业的蓬勃发展,老西宁的戏院、剧场逐年增加,建筑水平不断提高,设施设备不断完善。陆续新建了青海人民剧院、大众剧院、青海剧场等,近年更有海湖新区现代化青海大剧院建成,高新技术的应用更不可同日而语,极大地满足了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王石哲)


Google
 
上一篇:班玛:红军长征走过的地方
下一篇:走进神奇瑰丽的唐蕃古道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31]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8]
 · 北京大观园 [36241]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5]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2日 星期四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371.094毫秒 中华旅游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