栏目导航 网站首页>>国内目的地 >>青海省 >>青海人文地理

魏晋羽觞 河湟雅事
  发表日期:2022年8月20日  共浏览112 次   出处:来源: 西海都市报     【编辑录入:中华旅游网
     字体颜色:    【字体:放大 正常 缩小】  【双击鼠标左键自动滚屏】 【图片上滚动鼠标滚轮变焦图片】 

1985年12月的一天,位于西宁市南滩地区的原青海省砖瓦厂的职工,正在取土烧砖。这时,他们的铁锹似乎碰到了什么坚硬的物体,随着挖掘的深入,一座古墓进入了大家的视线。

  经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的专家考证,这座古墓是一座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古墓,里面发现了多件珍贵的文物。金扣蚌壳羽觞就是其中一件。

  在全国,出土的羽觞较多,材质多为漆、铜、金、银、玉、陶等,出土于原青海省砖瓦厂的羽觞主要材质为蚌壳,这种材质的羽觞,在全国范围内是极为少见的。

  羽觞,又称羽杯、耳杯,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盛酒器具,器具外形椭圆、浅腹、平底,两侧有半月形双耳,有时也有饼形足或高足。因其形状像爵,两侧有耳,就象鸟的双翼,故名"羽觞"。羽觞出现于战国时期,一直延用到了魏晋。

  难得一见的扣金羽觞

  西宁市南滩是一片历史悠久的墓地,上至汉代,下到明清,西宁居民大多埋葬在这里,从1964年起,南滩就陆续有许多古墓葬出土。

  据当年在场的原青海省砖瓦厂职工介绍,因为年代久远,古墓里的棺木几乎全部腐朽,在棺洞的下方,有一层黑灰和一具人骨,还有一些随葬品。

  闻讯赶来的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们随即展开了考古。古墓主人为一名成年男性。古墓的墓室为竖穴土坑,原墓坑东西长3米,南北宽度不详。专家根据棺洞得知,原来的木棺头大尾小,长2.3米,大头宽0.62米,高0.7米,小头宽0.4米,高0.4米。在棺盖前部长0.9米的范围内,纵向有叠置了一层长条形的铁条,铁条已锈蚀,有些还可以看出原表面有一层红漆。

  古墓出土的金扣蚌壳羽觞长13.7厘米,宽10.4厘米,高3.5厘米。这件金扣蚌壳羽觞材质特殊,华丽珍贵,是一件难得的艺术精品。

  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卢耀光先生在著述中介绍,金扣蚌壳羽觞的杯身是由一整块蚌壳稍事加工而成,口沿镶有金片,双耳也由金片制成。这种材质为蚌壳的羽觞是极为少见的。

  金扣蚌壳羽觞是极其少见的艺术精品。

  古墓主人身份显赫

  除了金扣蚌壳羽觞之外,古墓中还发现了一些精致的文物,如鸟形金牌,龙凤象牙梳,白玉簪、残铁刀、古币等。其中最能证明古墓主人身份的是一枚铜印,上面篆刻着“凌江将军章”五个字。

  据了解,凌江将军是三国时期设置的官职,为五品官员,主要负责征伐或驻守。根据这枚铜印,有人推测,原青海省砖瓦厂发现的这座魏晋墓的主人身份可能是一位武将,官至凌江将军,可惜的是,印章上并没有古墓主人的名字。

  在古墓中还发现了许多古币,有半两钱、五铢钱、布泉、货泉、丰货等,这些古币绝大部分属于西汉、东汉至魏晋时期。这一时期的史书中关于凌江将军的记载较多,但是在很多关于青海的记载中却没有关于凌江将军的记载。所以这座魏晋古墓中凌江将军的身世一直成谜。

  “从金扣蚌壳羽觞等制作精美的随葬品可以看出,古墓的主人身份显赫,也只有这样的人才有能力随葬这些文物。”青海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原副研究员闫璘说。

  羽觞来历至今是谜

  金扣蚌壳羽觞的是用蚌壳制成,材质特殊,所以它的来源也是待解之谜。

  “青海省地处内陆,并不产蚌,何况是长13.7厘米的大蚌。虽然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贝壳梁有数以万计的贝壳,但是那些贝壳是亿万年前地壳运动的产物,早已成为了化石。所以金扣蚌壳羽觞更有可能是从内地流传而来。”闫璘说。

  至于流传的途径,闫璘做了两种推测。一种是金扣蚌壳羽觞是通过丝绸之路青海道流传到了青海。

  据《青海通史》记载,魏晋以来,西域各属国纷纷脱离中原王朝的控制,河西走廊先后出现了前凉、后凉、南凉、西凉、北凉等地方割据政权,战争频发,河西走廊常阻塞不通。这时的丝绸之路青海道却在吐谷浑政权的开拓经营下日益繁盛,商旅往来不绝。这时,金扣蚌壳羽觞完全可以通过丝绸之路青海道流传到青海。

  还有一种可能,金扣蚌壳羽觞是中原王朝对古墓主人的赏赐。“魏晋时期,各地方政权征伐不断。在青海,前秦、西凉、吐谷浑、北魏等政权征伐不断。所以很有可能古墓主人是因为立有军功,而得到了中原王朝的封赏,给古墓主人赐印‘凌江将军印’,并将这些制作精良的器物一起赏赐给了他。”闫璘说。

  河湟古人的流觞旧俗

自汉以来,大批中原汉人因战争和屯田来到了青海,并在此繁衍生息。人口的迁徙,也将中原文化和习俗逐渐带到了青海高原。羽觞也有可能是在那时流入青海。

  羽觞虽然是一件盛酒的器具,但因椭圆形、平底、浅腹的造型,放在水中浮力较大而与古代一件风流雅事有了密切的关系。

  流觞曲水出自“中国第一行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其中的觞就是指羽觞。流觞曲水,就是用羽觞盛酒,放入弯曲的水道中任其飘流,羽觞停在某人面前,某人就引杯饮酒。这是古人一种劝酒取乐的方式。古代时,每年三月上旬的巳日,大家就会在水滨聚会宴饮,以祓除不祥。

  《兰亭集序》中记载,东晋永和九年(公元353年)三月初三,大书法家王羲之和名士谢安、孙绰等四十余人宴集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兰亭,作流觞曲水的游戏。流觞曲水也成了之后很多雅士竞相效仿的风流雅事。也许正因《兰亭集序》的出名,魏晋时期,羽觞的发展到了高潮。

  青海虽然地处内陆,但是到了魏晋时期,青海的汉人已经很多了,再加上青海丝绸之路的繁盛,也拉近了青海与中原之间的距离。金扣蚌壳羽觞的出土,也从侧面反映出了魏晋时期,河湟居民可能也曾“流觞曲水”,以此娱乐。(王十梅)


Google
 
上一篇:一脉相承的昆仑文化
下一篇:香水泉修缮:留住老西宁记忆

 相关专题:

·专题1信息无

·专题2信息无
 
  热门文章:
 · 香山 [39732]
 · 京城著明景观的数字之迷 [38309]
 · 北京大观园 [36242]
 · 杭州市出租车叫车电话 [24118]
 
 相关文章:

·没有相关文章

相关评论:(评论内容只代表网友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
相关评论无
发表、查看更多关于该信息的评论 将本信息发给好友 打印本页
   2024年5月3日 星期五

用户名:   
密 码:   
       


 

 
http://www.baidu.com
友情链接:中华医学网 版权所有:中华旅游网 2008-2015[人文北京网]
Copyright 2008-2015 All Rights Reserved
页面执行时间:445.313毫秒 中华旅游网